我家大女兒,在學校時候老師夸特別乖巧聽話,一個人到親戚家串門也特別懂事,但一回到家就不一樣了,總是無理取鬧,還耍脾氣!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很多爸媽估計都百思不得其解,這是為什么呀?
我總結為兩個字:慣的!
因為平時孩子在家無論想要什么,想干啥,只要達不到的目的,就會哭鬧!媽媽這時候總是出面幫她實現,時間久了,孩子只針對溺愛自己、包容自己的人“耍橫”!
而這些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幾點:
1、無原則地溺愛
有時候,孩子對父母的百般包容并不理解,反而是稍不順意就耍小脾氣,仗著父母的包容,就越來越霸道。
2、無原則地妥協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么完全沒有原則,要么即使定了規矩,卻輕易妥協。
比如女兒想買一個新玩具,媽媽說:“你的玩具太多了,這次說什么也不能買!”孩子一聽,馬上就哭鬧:“我就要!我就要!”媽媽拗不過孩子,最后無奈地買下新玩具。
時間久了,孩子就有了經驗:多哭、多鬧,目的就能達到。
3、孩子社交能力差
很多父母或老人比較宅,喜歡把孩子圈在家里,孩子習慣了在家里被照顧,被寵愛的狀態,到了陌生的環境會變得無所適從。
另外,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表現出膽怯,很多時候還因為在家里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沒能學會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尤其是和同伴相處的時候,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樣處于平等地位,沒有人再像家人那樣順從他們,這種角色和身份的轉變,也很容易讓孩子生成“窩里要橫”的矛盾性格。
4、父母也是“窩里橫”
父母有時可能也是個急脾氣,動不動就互相發火,沖孩子吼叫,完全和在外面是另一幅樣子,孩子每天看到父母的表現,耳濡目染,自然會從媽媽身上得到暗示——我們在外人面前是需要收斂情緒的,但是在家里就可以肆無忌憚,反正家人也不能把我們怎樣。
那我們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樣,如果父母在外和顏悅色,回家就把暴脾氣發泄給家人,孩子很容易就耳濡目染。
?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懂得拒絕,不能隨便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孩子犯錯時,該道歉道歉,該承擔責任勇敢地承擔,不可縱容。
?不要總給孩子特殊待遇,將他們捧得高高在上。時間久了,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私,對父母長輩越來越放肆。
?父母也應該多帶著孩子出門與同齡人交往,讓他們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當孩子在交往中發生爭吵時,只要沒有危險,父母最好不要干涉。遇事讓孩子自己試試去解決,以培養他的責任心和自信心,減少依賴性。
?教會孩子與自己的情緒相處。當孩子情緒激動,說不出來到底為什么生氣,可以試探地去說:“你是因為XXX才生氣的對不對?”就算沒有猜對,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緩解,也會靜下來慢慢整理思路,說出自己到底為什么生氣。這樣的訓練可能不會一次就有效果,但要經常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在這個整理和傾訴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得到了釋放,也會逐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趁著孩子還小,我們父母一定要平時多注意這些細節,千萬不要讓孩子把最差的一面留給最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