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不要給自己設限,不要制定指標,習慣不應該從任務發展而來。
2.起初只要萌生想做的念頭時,就要迫使自己去做。
3.如果覺得疲倦失去動力,就要調整,思考激發興趣的方式。
經歷回顧:
讀書的時候我討厭寫作,恐懼語文考試,脫離學習生涯后,我反倒開始自發地寫作。剛開始出現想寫的念頭是應我內心痛苦時的訴求,希望通過寫作抒發情緒并用理性去分析。寫的過程中我找到了平靜甚至快樂的感覺。漸漸地我不但止于寫分析情緒的內容,還寫對美好事物的感受以及想法。那時候我的寫作都是斷斷續續的,大多是一段時間集中性的寫,然后又有較長時間的寫作空白期。
去年當我想再拿起筆來寫時,因為很久不寫而產生了一定的排斥,覺得自己語言貧乏思維不暢,不堪去做寫作這樣的事。但是幸好自己咬咬牙開了個頭,結果在寫的過程中找到了感覺,越寫越開心。然而這種感覺也是暫時的,只要過幾天不寫馬上就恢復對寫作的排斥感。于是我只要產生一點想寫的念頭時,就會咬咬牙去寫。
漸漸地我終于上軌了,如今頭腦里一產生想法,我就會盡可能在最早的階段把它寫下來,或者先簡要記一筆,等有空了馬上寫。就這樣寫作成為了我的一個習慣。
原因分析:
于是我便思考自己是怎么養成這個習慣的。首先我從來沒有給自己設定指標性的規定,比如必須一天寫一篇。我自知不適合這種形式上的自我約束,這樣的約束不能使我養成長久的習慣,反而會讓我感到無趣疲倦,并質疑此事的意義。
從理性上去分析這個觀點,我認為通過做規定來養成習慣很容易形成心理預設,即這是一個任務。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就會忽視寫作本身的愿望和寫作過程的享受。本來應該是靈感推動自己去寫作的,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去挖靈感,或者一有靈感時就恭喜自己可以完成任務。一旦任務在內心強化后,靈感從流動的變為禁錮的,欲望從強烈的變為麻木的。即使在一段時間內任務看似變成了習慣,但是不能長久,只要有暫停馬上會打回原樣,懶惰迅速掌握了主權,這就是因為一直是任務的約束產生的推動力而不是自發的欲望。
那么不給自己下硬性規定到底如何開個頭呢?就是一旦自己萌生出想寫的欲望時,一定要迫使自己馬上動筆。障礙只存在于最初橫在想做到做之間的懶惰中。先讓身體養成從想到做的快速實現的連鎖反應,然后在寫的過程中自然會增加對這件事的喜愛程度。雖然開始是有逼迫這個動作,但是這和任務式的逼迫不同,它是基于產生的靈感和欲望去推動的,是隨機的不是固定的。在拆掉任務的框架,憑欲望去做事后,創造出的成果甚至超過了本來要設定的范圍,也就是說現在何止一天一篇,有時是一天六篇,盡管零產出的日子也有。
我為什么會喜歡上寫作呢?上面我說寫著寫著就加深了對此事的喜愛程度,然而并不是每件事都會有這樣的發展軌跡。有些事可能就是天命,是與身俱來的喜好。雖然我自知文筆是自己的短板,學生時代就為寫作而苦惱,但是我一向認為自己算是愛思考的人,思想只有通過文字才得以表達,每當我把思想順暢并準確地化為文字時,感到無比的滿足。于是我就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它倆成了相輔相成的兄弟。我是將自己對于思考的熱愛轉化到寫作上了。
再看我在閱讀習慣上的培養就沒有寫作來得順利,因為寫作是純主動的,閱讀大多是被動的,當我不喜歡某個作者的寫作風格和他的思維順序時我就會對閱讀產生厭惡,此時我就要想想自己為什么閱讀,如何進行調整重新激發興趣。對我來說閱讀當然是為了了解更多,也要了解更多的思想。我應該將對于思考的熱愛助力于閱讀,比如帶著疑問去閱讀,閱讀就是一個尋寶的過程,不一定要順著作者寫的順序去看,可以跳躍著看,前前后后來回看,要一邊思考一邊閱讀。我覺得這樣的方式能抵抗我在閱讀時產生的疲勞和厭倦,不過我還在摸索中。
總結:
任何事要養成一個習慣,都不要停留在形式上的堅持,從欲望出發,迫使自己去做,過程中時刻問自己是否開心是否有成就感,不斷調整策略,找出能重新激發自己動力的點,直到挖掘出自己真正的熱情,被一波又一波不會消失的熱情包圍時,習慣就養成了,而且不會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