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著兒童節的外衣

叮叮咚咚。大雨。像糖塊一樣,砸進平常日子。

距離大規模的梅雨,尚且遙遠。

雨天上班,路雖然遠,可以開車,也可以坐班車。如果開車,友人送了一個糅合了自然聲響的CD曲目,逢雨天正入味,小糯哥聽過,說,比電影《百鳥朝鳳》里學鳥叫還好聽。如果搭班車,要兩頭走一段路,鞋子若濕了,也不會糟糕到哪里去,因為辦公室里躺了一個小吹風機。人對天氣的煩惱情緒,大多出于實用受損層面。所以,可以像琦君一樣柔聲道:下雨天真好。

但是,今天對小糯哥來說,下雨,不太好。因為,六一節,有節目看,不用上課。如果雨大,改為上課。他們有雨棚的看臺,還是會虛位無主。

至8點半,收到小糯哥的班級短信:六一活動照常。

不用帶書本了。零食、卡牌(這個從學生角度看,是不是太英明了)、課外書等進書包。

但是,雨馬上又大了。

后來,聽說上了一節語文課,最后,人的意愿折服了老天爺吧。

陸續有熱心的媽媽傳來現場節目照片。一張張笑臉。

六一節的樂趣,與其說是看集體節目,不如說是脫離了常態,出現了一點可滋回憶的節日感。

昨天晚上,我帶小糯哥去看了一出兒童劇《小老鼠漫游太空2016》,幾個老外演員,非常敬業。雖然,我頭一天失眠,現場忍不住睡著了。但是,聽小糯哥說:非常好看。

今天晚飯,沒想到:爺爺從鄉下,親自人肉快遞來了奶奶做的豐盛晚餐。龍蝦、河蝦、海瓜子……本來要和幾個同學一起去大餐一頓的小糯哥,嗔怪:爺爺奶奶真是好得太壞了!

雖然過節,很多次,也是吃吃喝喝,過著腦袋以下的狂歡。但是,吃吃喝喝——比如這頓晚飯,是爺爺親自去菜場挑選的,是奶奶用心烹飪的——構成這一天、這一周、這個月里無法復制的夜晚的一部分。

飯后,各自安排。

當我用著器械做著仰臥起坐時,小糯過來問:這是做到第幾組了?

我回答他:第三組。

他又問:這也太容易了。好像不是標準的仰臥起坐吧?

我笑:被你看出來了。這是卷腹。背部不能離開床。跟仰臥起坐不一樣。

他又看我做了幾個:我也來做做。

我給他按著腳,他試著做了幾個,發現像我那樣果然比普通的仰臥起坐,對腰腹來說,更累一些。

如此玩了一會,我們一起新下了一個游戲APP,玩了兩盤。

希望有一點節日感。

游戲,本來是在周末才玩的,今天也開掛了。此外,這個節日,過得很家常。

對了,小糯還會有難忘的。在學校里領了人生第一筆獎金,小書蟲,數目不菲的一筆現金。一個退休老先生,每年的愛心贈送。令人動容。

據說,小糯哥的照片和介紹,還上了墻報。但他自己不知道,但獎金實實在在:那我明天,去找找自己。

看書,自身獲得的樂趣,已經是一個獎品了。

外來的愛心,校方的用心,都該鼓掌。放在六一,對個體是助興,對“書香校園”是加碼。

撇開有意義的個人行為和學校支持,扯開去一點。在節日頒獎,而不是把頒獎做成節日,前者依然是馴服人的慣性,后者像巴學園里小林校長的運動會。

寓教于樂,從這個角度,教才是這國節日的本能。在節日,仍然想著要馴服、教導。比如在教師節頒發各種榮譽。也就算了,就當是節日的儀式感和宗教感好了。

但是,唯獨對于這個節日:兒童節,希望保存童真和赤字之心時,還想著教化人,連兢兢業業這個詞,恐怕也不能勝任了。

或者說,要想給孩子愉快的兒童節,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家庭以外。

但,這并不是說,大家有意要把節日弄得教化。比如:有心的家長老師,直接買零食,給小朋友們,在教室里大快朵頤。

大多數情況下,有心的學校,會輸出節目。低段游園為主,后面以團體性質的表演或比賽為主。

中午,聽到學生在練習晚上大合唱的主持,聽了兩句,發現這主持臺詞上,70/80/90/00后,可以找到驚人一致的幸福感。

脖子上掛著紅領巾(昨晚在劇院,劇院檢票人員紅領巾加條紋衫,這大概是他們眼里的別出心裁)、雷同的大詞、表演腔的節目介紹、為班集體榮譽感而競爭的集體項目(這跟運動會、元旦演出、班級拔河對抗賽等等有什么大區別呢),大家過著大同小異的兒童節。

白天,有朋友在群里發類似:下個雞腿雨之類的造句游戲。也有一個熟識的小朋友早上發微博說:目測今天有一大群巨嬰出沒。

你不要說商家三八節只會賣旅游、內衣打折。端午節只會賣粽子,沒有文化味。因為這么過,就足夠大家嗨了。大家過的不就是大同小異的兒童節復制品嗎?

也許,大合唱紅領巾,是不久以前的兒童安利給現在的兒童的游戲,借著每一個兒童節,不斷地“還魂”。

想想有些可怕,一群穿戴兒童裝的成人和一群穿著成人裝的兒童,以群體的面目,努力活躍著一個所謂的兒童節,傳播著此種宏大美學的“病毒”。

怎么過出合宜的兒童節的集體味?如果非要集體味比游戲味多一點。

王鼎鈞先生在回憶錄中,批評做機器里面目一致、千篇一律的螺絲釘,提倡做鋼琴里的一個個音鍵,大家合奏出風格各異的歌曲時,每一個音是不可或缺而獨特的。

想—想吧,要兒童/國人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推陳出新,卻還默認著兒童節模式:節復一節地過“團體操一員”的家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