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很高大上的詞匯,不僅在政治上響應李姓總理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而且在經濟上符合這個資本爆炸、泡沫泛濫的時代浪潮。創業,仿佛是一條紙醉金迷、無比燦爛輝煌的道路。
但真正的創業,或者說真實而普通的創業并非如此,沒有天使和風投,沒有指數型增長,更沒有所謂的白富美、CEO與人生巔峰。
這篇文章并不會告訴你無數創業典籍里毫無用處的知識,也不針對那些擁有大量人脈與資源的二代三代目,而只是告訴那些想通過腳踏實地、拼搏奮斗來開創未來的人一些實際有用的東西。
創業,簡單說就是你想要做什么來賺錢,不要指望用一份漂亮的商業計劃書直接獲得天使投資或者風險投資,在我看來這些都和騙子只差分毫。中國的市場很大,不僅因為中國的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人口世界第一,還因為中國每年仍然保持著相對于其他國家中高速的經濟增長速度。“用速度來掩蓋問題,用速度來解決矛盾”,仍然是中國政治的核心要訣。明白這句話的真正深意,那就可以掌握“趨勢”的力量。
有句話說,坐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上天,這就是趨勢的力量。在此時此刻的中國,趨勢并不是互聯網、電子商務或者云計算、大數據等等,趨勢是人口的流動。而房價便是人口流動這一趨勢的風向標。中國一些大城市的房價在十年內上漲了幾倍到幾十倍不等,而有些上市公司經營困難面臨退市卻可通過賣兩套學區房成功保殼,亦能佐證趨勢的力量。所以創業地點的選擇很重要,跟著城市人口的紅利騰飛是最簡單的事情。很多媒體宣傳中國人口紅利已到拐點,其實這并不包括一線城市和個別二線城市,因為它們已經占據中國資源分配的頂端,它們的發展只會更快,同時剩下的絕大多數城市將日益貧困。
至于到底做什么,我的建議是一句老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認真做、耐心做,你會發現里面的商機一個連著一個。很多行業看起來很low,甚至市場競爭激烈,但其實“流水”很大、利潤也很豐厚。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手機店或者通訊器材經營部,電商多、渠道多、市場飽和,怎么賺錢呢?三大利潤來源,手機保養與維修、手機分期付款返利以及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的代理分成,把握好這三大塊,月入幾萬元并不難。第二個,賣自己品牌的衛生巾,感覺巨頭林立,難以插足吧,錯了。在很多中小城市,大品牌的衛生巾并沒多大的優勢,如果你鼓搗出一款衛生巾再申請個專利,就可以找個加工廠貼牌生產,銷售渠道選在三四線城市,不需要打廣告,定位低一些,競爭力并不弱。
而要想從小做起,第一步很重要。
這第一步就是辦理營業執照,帶著本人身份證去當地的工商部門注冊,注冊資本不再像過去那樣需要驗證,數字隨便填,不過每年要按比例繳納稅費,所以適可而止。營業執照分兩種,一種是公司,一種是個體工商戶,公司可以很小,個體工商戶也可以做得很大。辦完營業執照就得去當地的稅務機關辦理稅務登記,逾期是要罰款的。不過現在公司的營業執照已經直接變成三證(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合一,不需要再單獨辦理稅務登記,個體工商戶仍然需要在一個月內辦理稅務登記。
接下來的事情根據經驗范圍不同,要辦理的事情也不同,關鍵在于需不需要領購“發票”。
中國的稅制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是落后的,占我國稅源近七成的是流轉稅而不是所得稅。在營業稅徹底并入增值稅后,增值稅成為最主要的稅種。再加上我國的稅源管理方式是很粗放的“以票控稅”,于是發票成為繳稅的重要衡量標準。
發票種類基本分為:通用手工發票(手寫票)、通用機打發票、定額手撕發票、增值稅普通發票和增值稅專用發票等。簡單說,如果不需要發票,那么連稅務登記都沒必要做,稅也一毛錢都不用繳,除非有人舉報或者特倒霉。這就是所謂的“以票控稅”,通過發票定稅控稅。相反,如果需要發票,那么就得刻章、定稅種(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或者企業所得稅)、核票種(以上五種發票種類)等等。
我見過很多小商販,也見過不少大老板,說實話創業真的不需要那些復雜的東西,至于管理能力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團隊則可在過程中鍛煉磨合。而很多人在創業過程中,會逐漸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是商機,有的是灰色收入,更有的則是犯罪。如利用增值稅的天然漏洞(銷項減進項)逃稅,利用免稅產品和出口退稅政策牟利,甚至倒賣發票、虛開發票暴富……
這里點到為止,有興趣的可以深入研究一些,不為了牟取不當利益,而是在創業過程中能夠與對手平等競爭。同時,也能更好地適應中國這個宏觀稅負位列世界前列的大市場。
最后用一句偉人的名言點題并收尾——創業,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