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篇》|| 三思而后行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意:
季文子每次做事的時候都要考慮很多次才行動。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季文子為魯國大夫,執政33年,輔佐過三任君主,為人清廉,忠誠為國,但行事謹慎小心,凡事力求有備無患。有時候甚至到了過度的地步,自言“過求無害”。

“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季文子做事想得太多,顧慮太過,孔子對此嫌棄他過于慎重,猶豫不決,往往會錯失良機,形成各種弊病。

此處的“三思”“再”都是泛指,不是準確的次數。只是孔子強調凡事過猶不及,考慮利害關系這是應該的,但如果一味地把時間浪費在考慮這些得失利害上,什么都想什么都顧慮,那么什么事也做不好。

思慮再多,意外還是會發生。很多時候是需要一定的行動力與執行力的,想的太復雜就失去了往下走的決心與勇氣,或者等終于左思右想地打定了主義,本該有的好時機早已經錯過了。

看浪姐時很欣賞姐姐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干就完了!”,如果這些姐姐們囿于各自已有的成就,也就到不了這個舞臺。如果不在各個舞臺上呈現自己最佳的狀態努力拼搏,在這個舞臺上就會被淘汰。如果象以前一樣力求表現自我沒有一點相互的協作,就呈現不了精彩紛呈的各色舞臺。如果每個人都思之再三,這個節目想必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與精彩的看頭了。

很多時候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完成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與協作,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相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諸人諸事該做的準備已經都完備,只能看老天的配合了。老天不配合,也只能嘆一句“天亡我也!”而只有天時地利,決策的人們因為顧慮風險或者失敗的可能,達不成統一的思想或者干脆果斷的決斷,可能就會導致一場戰爭的走向不同或者一個國家的存亡。

多了解有用的信息對全局更有掌控,對做事情更有把握,但可能也會錯失良機,或者耗費更多的時間與成本。所以把握好這個度,這個時間點很關鍵。關鍵還是要去做,要行動起來,在行動中不斷地去修正、調整、補充、完善,以利于計劃的實施與完成。

三思而后行,現代社會流行的一句警世名言,沒想到它的起初竟然是不認同的一種貶義之詞。可見時代的變遷,語境的演變,同樣的詞語會散發出不同甚或是相反的氣息。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