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落后挨打的局面讓當時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并且反思這個幾千年間一直領先世界的文明古國為何會陷入一蹶不振的窘境。這種反思滲入中國傳統經濟、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的確給中國的自強帶來了新思路,但也有的陷入了病急亂投醫的錯誤方向,比如很多著名學者呼吁廢除漢字。
廢除漢字的呼聲
當時廢除漢字的呼聲甚高,而且影響非常大。比如北大教授錢玄同先生就說:“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痹伪贝笮iL的蔡元培先生說:“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瞿秋白先生說:“要挾真正的白話文,就一定要廢除漢字,采用羅馬字母?!本瓦B魯迅先生也曾經呼吁:“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為什么呼吁廢除漢字?
這些人都是學識淵博并且比較理性的人,他們為什么會做出呼吁廢除漢字這種讓我們無法想象的錯誤決定呢?魯迅曾經對此做出解釋,首先,漢字的根源在象形,古人聰明地用簡單的符號將事物抽象畫,成為象形文字。但是象形逐漸變成篆書、隸書、楷書,已經成為非象形的象形文字,雖然越寫越簡單,但是越來越難辨識。其次,漢字字數眾多,需要一個個記住,費時費力。但是拼音文字則沒有這么麻煩,只要認識幾十個字母,就會拼會寫了。
為什么不可能廢除
使用了幾千年的中國漢字,永遠不可能被廢除,用拼音文字代替,客觀原因有二:
第一、中國方言眾多
中國方言(語音)雖多,但是語意卻基本相同,中國的詞匯可以用不同的方言來發音,但詞義并不會因為語音而改變。幾千年來,中國始終沒有形成語言上的統一,但并不影響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但如果漢字變成了拼音文字,則這種文字必然會根據不同的發音而產生不同的變化,那么中國就會出現文字和語言支離破碎的情況,而秦始皇是不會答應的。
第二、漢語同音字眾多
在中國每個方言中,同音字都非常多,有一些詞語發音完全一樣,但詞義卻是相反的,比如現代學者高明先生就曾經就此事舉例:考試結束后,主任詢問學生考試成績怎么樣,老師回答:“全部及格”,這就容易產生歧義,因為“全部及格”和“全不及格”的發音完全一樣,但意思相反。如果將“全部”和“全不”都用拼音文字來表示,那就很難分得清楚了。
就這兩點來說,中國的漢字永遠不可能被拼音文字所代替。況且,漢字乃中華文明之根本,漢字沒了,就什么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