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學彈《良宵引》的時候,對琴曲的意境并無多大的直接感受。
記得查閱資料介紹說,《良宵引》雖為初學入門之曲,但節短韻長,清越和雅,“曲小而氣度安閑”。
在初學者手下,如何可以吟猱有序,中正平和。一邊感嘆自己的愚鈍,一邊勤學苦練,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練就一雙妙指,可以隨時彈奏一曲妙音。
遠方的好友微信來,聽說你學琴多年,近日我路過你的城市,一起吃甜品,然后聽你彈首曲子,莫負春光。
回復到,等你多時,甜品當必須有,曲子,彈什么呢,才可以不負春光。
初學琴時,總想彈一首大曲,覺得那樣才有成就感,也不枉學琴這一遭。
至少是《梅花三弄》吧。
梅花一弄、弄清風;
梅花二弄、弄飛雪;
梅花三弄、弄光影;
暗香浮動,水清淺。
..…不同徽位的泛音來一段,甚是美妙奇絕。
或者是《漁樵問答》。聽不懂沒關系,先讀首詞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又或者是《流水》。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彼此的心事在四徽和十三徽之間飄搖。
多年不見,在彼此的城市里各自虛度著時光,再見彼此無恙,還是記憶中的青蔥模樣。只覺得是歲月老去,青春尚在。
你說看某個影片,還是眼睛會濕潤。我說是那個賀歲片大話西游吧。
年少不懂周星馳,再看已是淚眼婆娑。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唯有笑紅塵,在這大好春光里,都是回憶,滿滿的,甜甜的。
有沒有一首琴曲,聽了你會心動。聽了心靜可以么,我說。
《流水》之后,有些日子每次開始練琴,都喜歡彈幾遍《良宵引》,借以收斂身心,甚好。偶然某次覺得,這支小曲真的是安靜祥和,恰似那時的心境。
莫如說是你的手更懂這七弦了,還是你的心已經不知不覺穩妥的安放好了呢?你說。
忘記了你從小拉小提琴的了,記得中學那會兒你拉了首曲子,莫扎特的《安魂曲》,那時,真沒懂。不過很崇拜你拉小提琴時的樣子。
人生兜兜轉轉,起承轉合之后,誰的身邊是誰,還真說不定。若沒有痛苦分別時刻,誰都不會珍惜誰。偶爾也會感嘆,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不能說,不想說的,不說就好了。
你說起承轉合之時,恰逢冰輪初上,靜謐星稀,春風送來淡淡的花香,時間仿佛靜止,只想這樣和你,共度良宵。
一首曲子便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