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嘮叨,從來就是最無效的教育,因為“孩子天生就不是來聽父母話的”。
最近一段時間,小寶喜歡上了谷物加牛奶的早餐。給個小碗,她就能自己倒入喜歡的谷物以及牛奶,然后自己吃完,整個過程除了要幫她拿一些她取不到的東西外,全部是自己動手。為了鼓勵她自己動手,我們還多次表揚過她,并告訴她自己動手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想吃多少倒多少”。
但特殊情況還是會發生。一天,我吃完了早餐,坐在一旁看著她自己倒的牛奶谷物。當吃剩下還有三分之一時,她突然說自己吃不下了。因為是她自己倒,所以之前就和她講定了“吃多少倒多少”的規矩,因此“吃剩下”這樣的情況還是第一次發生。一時間,我看著她,她也看著我,我立時就需要做出選擇——怎么辦?“吃多少倒多少”的規矩已經講過,現在發生了倒多吃不下的情況,是不管她是否真的吃不下,堅持讓她吃完?還是隨著她把剩下的早餐另外處理掉?
很多沒有孩子或者剛有孩子的父母可能不覺得這是件多么重要的事。但如果用心帶過孩子,就應該知道吃飯問題,其實是孩子早期成長中的一件大事。吃飯的習慣問題,不僅僅影響著孩子能否好好吃飯,為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更為重要的是這份對習慣的堅持,影響的不僅僅是吃飯,還影響著孩子對習慣養成的認知和敬畏。一旦孩子對習慣養成失去了正確的認知和必要的敬畏,那么孩子成長的道路可能就要崎嶇十倍、百倍、千倍。但同樣需要正視的是,父母不能因為要習慣養成,而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逼著孩子去做違背內心意愿的事情。這樣的做法表面上看似把既定的規矩執行到位了,其實是在孩子內心種下了對規矩的憎惡和對父母的逆反。
現在,前一種“逼著小寶吃完”的選擇,就是種比較簡單粗暴的做法,因為憑著我對孩子的了解,小寶不會以“吃不完”為理由來拒絕吃早餐,因為整個準備食物的過程都是她自己決定著谷物的量。反倒可能真的是因為倒的時候感覺很餓,就多倒了一點,結果吃著吃著就感覺吃不下了,這是在成年人身上也會發生的情形。
那如果作出“另行處理”的第二種選擇呢?可以是替她吃完,也可以是直接倒掉。這樣做,其實是把“吃多少倒多少”的規矩完全放棄了,從明天開始孩子完全有可能不再把“吃多少倒多少”這個約定的規矩當回事了。當然還有種選擇就是,替孩子吃完但同時再訓孩子一頓,“嚴正”告訴孩子“下不為例”。然而這種方式,我感覺比直接替孩子吃完,然后什么都不說還要差。父母的嘮叨,從來就是最無效的教育,因為“孩子天生就不是來聽父母話的”。
到底怎么辦?這是個問題。
給我思考選擇的時間其實并不多,我幾乎就在和小寶對視間做出了決定:“小寶是感覺有點飽了,還是真的完全吃不下了呢?”這句話讓小寶選擇,是因為通過我對小寶的觀察,她并不是一點點都吃不下了,而是可能感覺有點飽了,再多吃一點完全沒有問題。
于是,我接著問下去:“我們要不要玩個游戲,兩個人一人一口,看誰先把剩下的一半吃光?”沒有給小寶做問答題,而是繼續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小寶一聽,頓時來了精神,這樣的做法應該是出乎她的意料,因此她馬上就選擇了“一人一勺”比賽著吃完的做法。
于是,我去拿了調羹,和她兩個人真的是“你一口我一勺”,交替著把剩下的早餐很快就全部吃完了,這樣既讓小寶免除了被強迫要求吃完早餐的簡單教育,也沒有放任她養成“不吃就不吃”的習慣。但是,我同樣擔心,小寶會不會就此要求從今之后的早餐都要和我“比賽”呢?
果不其然,在隨后的幾天里小寶多次出現吃剩下早餐并要和我一起“比賽”的情況。由于事先有了心理準備,我也沒有太驚訝,而是采用不同方式將這種“比賽”逐步減少并消滅。比如,我先是慢慢把“一人一勺”的形式改成“一人一半”,取一個碗把她故意吃剩下的早餐平均分,使“我和她一起吃”回復到“自己吃”的形式,慢慢消解減少她對于“一人一勺”這種吃飯方式的興趣;其次,我從一開始就和她一起用牛奶泡谷物,兩人分別吃并注意和她保持相同的進度,用實際的行動告訴她:不管是小孩子還是大人,“吃多少倒多少”的規矩不能破壞,包括在其它用餐時都要做到“吃多少盛多少”的規矩。
或許有的父母感覺這樣的做法,簡直是多此一舉,既然最后還是要求孩子“吃多少倒多少”的,一上來直接就讓她吃完不就行了?是的,強迫孩子把吃剩下的早飯全部吃完看似是對規矩的堅持而且更直接明了,但深究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則更多時候是父母“貪圖”自己的方便,因為這是最不需要動用教育智慧的方法,但這樣的做法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心理始終傷害;同樣,直接幫著孩子全部吃完的方式可能會顯得更“人性化”,但這同樣缺乏教育智慧的做法,因為這是對孩子的“放任”和“縱容”。
在整個實施過程中,我感覺有幾個細節需要特別注意把握。
首先是不管在“一人一勺”還是“一人一半”的比賽中,父母一定要秉持平等性原則,既不能貪圖快而自己多吃一點、吃快一點,也不能為了變相讓孩子多吃點,而自己基本不吃或者假裝吃一點。在“一人一勺”游戲中當然還包括其它父母和孩子的親子游戲中,父母應當保持與孩子的平等性,不要用成年人的“小聰明”來弄虛作假或投機取巧,一定要把自己降到和孩子一般大的心態和行為,來和孩子玩好親子游戲。因為父母每一份的弄虛作假和投機取巧,孩子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其次是要正確認識到,從第二次的“一人一勺”游戲開始,孩子其實已經對游戲互動本身的關注超過了對吃飯的關注,很多時候她可能并不是真的吃不下,而是故意以“吃不下”來啟動游戲。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注意不要再去訓斥其吃飯問題了,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對吃飯本身完全忽略了,一心想的就是“玩游戲”。這個時候,父母去教育孩子往往就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且不說效果不好,反而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時,父母還應反思的是,自己在陪孩子玩游戲等活動中,是不是與孩子有足夠陪伴和交流,孩子是不是缺乏“親子互動”如果親子游戲能夠正常開展的話,孩子其實對“一人一勺”游戲的興趣不會更大,這樣就能把注意力迅速轉移到“吃好飯”上來,然后適時將吃飯的規矩及時給孩子固化下來。
因此,盡管看上去是一個“吃飯”問題,卻需要用足夠的智慧去解決,而這份智慧只能來源于對孩子更優質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