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Heidi Grant Halvorson)博士,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關于本書
這是一本自我管理類書籍,它描述了人到底該如何為自己制定目標,以及怎樣做才能實現目標的方式方法。
核心內容
這本書主要從三個方面講述如何把實現目標
* 應該給自己定什么樣的目標?
* 怎樣做才能更容易實現目標?
* 追求什么樣的目標能讓我們有長久的自我成就感?
詳細如下:
一、應該給自己定什么樣的目標
作者認為目標的分類大體有兩種,一種是表現型目標,一種是進步型目標。
1 表現型目標
心理學家也把這個叫做“績效目標”,就是展示自己聰明,有才,比別人強。如果你追求這樣的目標,你就會專注在獲得一個特定的結果。
這樣的目標有什么好處呢?能給人帶來動力,因為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績效目標高的學生往往能拿到更好的成績,績效目標高的員工往往能有更好的工作成效。但是這種目標是雙刃劍,因為那些隱藏在這個目標背后的、與自我價值有關的因素,在帶給人動力的同時,也削弱了人們面臨困境時的靈活性。
2 進步型目標
擁有這種目標的人本身不太關注結果,他們用“進步”來衡量自己。心理學家對這種目標也有一個特定的詞,叫做“精熟目標”。有這種目標傾向的人,在意的是自己發展或增強某種技術和能力。他們在意的是進步,是成長,比較的參照物是舊版的自己。在追求進步的路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不會像追求表現型目標的人那樣容易沮喪無助,他們會找出路和方法,然后行動起來。他們很少會過早地放棄,往往能堅持到此,逐步達成自己真正想達到的目標。
- 追求哪種目標
追求進步型目標的人看重的是過程,追求表現型目標的人看重的是結果。這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優先順序和聚焦的問題。
對于容易和熟悉的事情,表現型目標更容易使人達到更高的成就。對于困難和不熟悉的事情,進步型目標更能坦然面對困難,一點一點持續取得進步,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這兩種目標沒有誰更好或者誰更不好,人們應該根據所處的階段和所需要完成的事情來有戰略性地選擇自己的目標。
作者在書里面給了一個比喻,她建議我們把目標想象成眼鏡中的鏡片。你追求的目標不但決定了你的視野,也決定了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你會因為這個選擇注意到什么,如何理解這些信息。更換目標就像更換眼鏡,你看待事物、理解信息的方式也會改變。
心得:這本書最觸動我的就是這部分內容,我知道了自己做事的方式是追求表現型目標,對于自己擅長和熟悉的事情能夠投入很大的經歷企圖做到極致,讓別人看到直接極好的表現。對于自己不熟悉和困難的事情淺嘗輒止或者干脆拒絕,錯失了很多原本可以更好成長的機會。我仔細想了一下為何我是這種類型的人?原來從小周圍的人對我的評價都是聰明能干,久而久之自己也是這么看待自己,而且特別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今后要看書轉換自己的觀念了,要勇于挑戰自己不擅長卻對自己成長有利的事情。我也明白了自己為何總是苛求完美--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肯定;更明白了自己常常在重要事情上推延的原因--害怕自己做得不完美。在《向前一步》這本書中,“不求完美,只求完成”將稱為我對自己的新的要求。
二、怎么做才能更容易實現目標
實現目標不可或缺的兩個因素,一個是自制力,一個是信念。在操作層面具體的實施方法叫做心里對照法。
1 如何訓練自己的自制力
自制力就是依照目標采取行動的能力。
心理學家發現,自制力就像一塊肌肉,是有強度的,而且還會變化。環境不同,自制力也不一樣。
關于自制力的內容我在其他書里看過,這部分內容我略過。
主旨就是合理分配、控制和訓練自制力。把最困難的事情留給自制力最強的時間來完成。
2強烈的信念
相信自己成功的話,真的就有可能成功。
這句話我們聽過多次,作者強調的是除了相信自己之外,還有避免盲目樂觀。也就是在實施目標的路上,要充分估計到行進路上的困難,以及做好應對困難的預案。具體如何做呢?采用心理對照法
3心理對照法
什么是心理對照呢?就是首先,你要相信目標能實現,然后反思,實現這個目標會遇到什么障礙,估算自己成功的概率。如果成功的概率比較高,那就果斷去行動。如果成功的概率不高,那就理性地放棄,去追求下一個目標就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當你真心相信這個目標能實現時,心理對照這個方法才管用。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這個方法反而會讓你從目標中解脫出來。
實踐證明,認為自己能完成目標的人使用了心理對照策略以后,通常比那些只幻想美好結局的人表現得更好。
三、追求什么樣的目標能帶來長久的成就感
作者在書中也引用了心理學領域里面的”自我決定理論”,闡述的三種人類天生的需求:關聯感、勝任力和自主權。凡是能夠滿足這三大需求的目標,才會給我們帶來長久的成就感,才能讓我們感到幸福。
1關聯感
關聯感表現的,是愛與被愛的渴望,這是我們一生都在建立人際關系以及親密關系的原因。人其實都是害怕孤獨,渴望連接的。所以我們會參與各種組織,社團,浸泡在微信朋友圈里,不斷地刷社交網絡。我們人類對關聯感的需求是無止境的,人類的特點就是總能從新關系或更深的關系以及更強的歸屬感中獲益。
2 勝任力
是標志著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去影響周邊環境,來獲得個人所需要的資源的能力。一般來講我們會認為智商高的人能力高,其實也不盡然,在任何自己擅長的領域有所成就,都會滿足一個人對勝任力的追求,都是擁有個人能力的體現。比如社交能力,運動能力,情緒表達和解讀能力,藝術才能,組織能力,創造能力等,這些都能幫我們把人生一步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3自主權
自主權是關于選擇和組織自己人生經歷的自由。你可以自由地做你覺得有趣或者符合你天性的事,這就是心理學家所提的“內在動力”。
我們應該有策略性地選擇和追尋自己的目標,去尋找那些真正讓我們快樂的目標,這樣才能獲得長久的成就感。
心得:根據這三大需求,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近期的工作上的主要目標,發現1和3符合的很好,在2上有些欠缺。在實施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不會樹立這個目標,我現在覺得要挑戰一下自己。從這個目標制定到現在的實施過程中,我依然有拖延,我也明白了我拖延的原因,我要時時提醒自己采用成長型的目標來要求自己,即使將來真的沒有成功,我也從中成長了不少,面對困難也更從容一些。在具體的措施上,我會在每天自制力最強的時間開展這項工程。盡管我沒有很強的信念,我知道自己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但是我相信自己將來一定會具備這樣的能力。我也會在自己的周圍利用環境和潛意識來促使自己行走在這條路上,定期給自己反饋,尋找合理的幫助。 我已經行走在路上,我知道 一定會到達我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