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開始在簡書上寫字,一個月過去了,心想大概用了七八篇吧,今天認真總結了一下錄用的情況,發現投的28篇居然被專題用了14篇,其中有一篇上了首頁。錄用率50%,雖然不高,但對于在簡書上投稿的生客來說,我已經覺得很幸運了。
我不是一個懂得專營的人,只是想到哪里寫到哪里,全憑興趣。偶爾在百度上看了一下,才發現在簡書上投稿還有那么多需要懂得的技巧,比如對專題的詳細了解,簡書錄用分析,簡書簽約作者的經驗,如何通過簡書找到錢途等等。我想我的確是幸運,稀里糊涂不加分析地亂寫亂開槍,居然也能命中。
我沒有什么規劃,也沒有給自己定位,就像一個沒頭蒼蠅一樣東寫寫西寫寫,我最喜歡寫的是雜文觀點類的,中間當然也有大家喝膩味了的雞湯吧,雖然我并不想這樣給自己下定義,但我的文字的確有些這樣的效果,因為有朋友說里面“滿滿的正能量”,看來我忽悠的水平還是可以的。比如《委屈只是一時,不必生生世世》,被專題“青春紀念冊”、“婚姻育兒”、“今日看點”幾個專題同時錄用,還被推上了首頁。其實我的戲路還是挺廣的,因為除了煽理,我還比較會煽情,比如《磨菜刀的老人》,被“散文”和“世間事”同時錄用。散文我是沒有用心去寫,前兩天在超市看到一位像老爸的老爺子,讓我良心大發,跑回去跟老爸老媽呆了一下午,心里很多感觸,想寫一篇《我的父親》,如果寫出來,估計還是可以煽些心軟的眼淚下來的,因為我自己還沒動手寫字,就已經有點被自己煽到了。
這樣的題材對我來說太多了,有時候我一分鐘可以在筆記本上列出四五個題目,都是我有感觸的內容,好在我還不是專職,不然一定是個高產作家。我也嘗試了一下小說,寫了7篇連載《賣白菜的女人》,被專題“散文”、“婚姻育兒”、“創業”錄用了3篇。看來我還是很有創意的,常人一部作品用一個體裁,我一部作品可以用三種體裁來表達,我是開路的先鋒!么么噠。
生活中,我不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在外面更喜歡安靜地聽別人說話。也許是老天爺為了彌補我的這個缺點,然后在我腦袋里塞了太多廢話吧,讓我可以在文字上胡作非為。為了維護自己的淑女形象,我在生活中一直裝作自己不會罵人的樣子,但在文字里,我發現自己會說“它奶奶個腿兒”和“媽蛋”,有時候我又覺得這不公平,想改成“他爺爺個腿兒”和“爸蛋”,憑什么罵人的話都要拿女人開刀呢?還是萬惡的舊社會遺留下來的——重男輕女的思想沒有消滅干凈的結果!我對此很不高興,因為我是女的。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題材,可以借題發揮,寫一篇《論當代男女不平等的鐵證》。
聽說簡書用稿通常要千字以上,讓我數數,字說如果夠了就不想寫了,如果還是并且不夠,我就多塞安排加幾個字進去。
好像還是不夠,對了,我還收到一個差評,說我的那篇《賣白菜的女人》寫得“這么水,還好意思發”。我相信每個作家在成名之前都會被質疑的,因此正在為沒有聽到質疑的聲音而發愁,所以看到這個評論,我高興地回了他一個哭臉,以示鼓勵。再后來想想覺得人家說的好像也有點道理,然后我就一口氣連載了7篇,那個賣白菜的女人現在已經被我炒紅了。
不寫了,聽說高手都是惜字如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