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
本文受啟于好友給我講的一個故事:
三國演義里有一段內容,【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 孔明視之,乃嚴酸也。孔明曰:'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嚴峻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簡單說就是讀書要讀出東西來,光知道引經據典還不夠,能夠用簡單的話語把晦澀的經典闡釋出來并為己所用才是真正的水平。
我第一次意識到公號散文出現了大量雷同的時候,是在被《我始終不相信努力奮斗的意義》驚艷后的兩天之內,又看到傅盛寫的《不能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雖然舉的例子、欲證明的結論大相徑庭,但思路主旨竟是一模一樣的。可對此觀點的闡述,兩篇都不大好,寫得最好的是誰呢?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王路。
他在《每天拿出兩小時浪費》里,用最精準的語言直接定義了上面兩篇文章所闡述的核心概念---即【精進】的意義:“精進不是在錙銖上計較,不是在分兩上爭勝。精進的要義,是不疾而速。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
至于剩下的,什么《選擇和努力,誰更重要》、《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在這篇之后,都不免顯得平常了。
王路繼《每天》之后第二次驚艷我,是那篇《深度好文略論》。文章開頭即讓我啼笑皆非---《我始終不相信努力奮斗的意義》也出自他筆,只不過,是以前的他筆。
不是為了證明我的觀點并非標新立異,就連王主筆自己也說,《我》是很媚俗的寫法。
說媚俗是因為,并不能在宣泄過后,留下別的什么。不是說你贊同一種觀點是媚俗,反對它就不是了。你對這樣的話題發表看法就是媚俗。除非你可以跳出來,有超出這個話題之外的東西。
有很多人在寫文章,不是說他們說的道理對不對,而是沒有什么深遠意義。
一個人有價值的地方,不在于他懂不懂常識,而在于他專不專業。如果你不能提供專攻的東西給讀者,只能靠替讀者宣泄情緒來嘩眾取寵的話,會火,但是意義不大。會火只是因為你負責讓他爽了。他不敢罵或者沒有平臺罵,你替他罵了。
這種文章被稱為'深度好文 墻裂推薦'。'深度好文'沒有深度,止于情緒宣泄,而好文是有深度的。如果能往'深度好文'里注入一些獨到的見地,專業的知識,它就慢慢接近'好文'了。
對于大多數業余寫作者來說,要漸漸變為職業寫作者,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寫作‘深度好文’來完成原始積累。但職業的寫作者需要掌握專攻的技能,包括文字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文字之外的。
然后我就突然想到我媽背著我爸偷偷跟我講的話,“淘你要真想當作家,還是要有一份主營的工作,踏踏實實、一步步地規劃,不用是那種每天18個小時的高強度,但你需要那些生活的歷練。”
而我爸給我的建議是構建我的【話語權】,“你跟我建議的許多商業思路都對,但即便我是你爸,我也不會聽你的,因為你沒有資本讓我聽你這些話。”
這是現實,不是自負。就好比一丑女跟你講“長得漂亮一點也不重要”,你會覺得她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但面對一個跟你講“那些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可最終靠臉吃飯的人,明明都是靠不要臉”的美女,你會覺得她真是個有深度的女人。
#不大相關的后記#
我的寫作思維初步形成大概是高三準備SAT的時候。那段時間我爸把一篇晚報評論貼在我的書桌前《SAT-作文也八股》。
那時英文讀寫不夠多,對文章感觸不深。隨著在美國閱讀寫作量的提升,對美國高中生就建立的強立論/駁論能力便愈發感慨萬千了。
很多人光看到SAT數學題弱的一逼,殊不知人家的精華其實在內涵的邏輯。數理邏輯和閱讀邏輯與本文無關,暫不贅述,單說人家的寫作邏輯。今時今日看來,人家美國SAT能拿8/9分以上的高中生就能齊刷刷地寫出我們現在公號上的“深度好文”了。可是8/9分,咱們經歷過凌虐的美本都知道,也就是考上前50的實力而已。
那么在大學里面他們的寫作提升在哪里呢?眾所周知,美國的本科教育雖分文理,但基礎的英語、經濟、哲學、心理bla bla都是統一要上的。尤其寫作,幾乎要求年復一年的苛刻。
作為一個寫作低分族,在理科課程想及格飄過并不難,不是說不需要努力,只是不需要動腦子而已。一篇20頁的lab report,abstract、introduction、material、methods、results、discussion、和 reference,那么多的數據,隨便往模版里套套,再增強點phrase diversity,60、70分總是有的。
本以為這輩子都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再同英語寫作打交道了,誰知好死不死老板偏偏是個論文大王,他看我中文講的妙'語'生花,就認定我英文早晚可以寫得一樣好。我不懂,他說,因為你有【idea】。
我一直覺得說人家有idea是侮辱人你知道嗎?誰不知道中國互聯網創業公司日前最大的笑話莫過于“萬事具備只差程序員”?!
直到后來我瞄到吳曉波的某個訪談,里面談到什么是抄襲而什么不是。原文我死活找不到了,但大意是:語言上的相似不是抄襲,不能提供別具一格的看問題視角才是最大的問題。
那個瞬間,我似乎悟出了點啥,【idea is just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view】。
難怪老板每次看我寫的東西,打擊我詞句的同時倒也不乏鼓勵,“不錯不錯,60%都可以直接用,只是詞句不精煉。”或許,帶了那么多思維固化的優秀phd后,他已經被折磨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