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為什么如此傷害孩子?

強制給孩子灌芥末、安眠藥;

孩子被灌到1小時拉了6次,始終不給換尿布;

強迫會上廁所的孩子穿尿布;

專挑不會說話的幼兒在監控外下重手;

11月初的寒冷季節,當眾扒光17個月女孩的褲子;

粗魯地脫掉孩子衣服,橫甩孩子書包;

推搡孩子,讓孩子直接摔到桌角;

……

當這一切真的發生,除了憤怒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昨天,有幾段視頻在網上引起公憤。視頻都來自于托兒機構的監控錄像。

視頻顯示,11月1日,一名身著黃色衣服的女老師把剛進教室的一名小女孩的書包用力扔在地上,隨后用力打了孩子頭部,推搡中致使女孩頭部撞到桌角。

11月3日,黃色衣服女老師給多名孩子喂東西,每個被喂進此物的孩子,都嚎啕大哭。

另一段視頻里,一個女孩說,老師會給不聽話的孩子吃芥末。

另有視頻顯示,事后在家長會上,家長情緒十分激動地進行控訴,視頻中虐童的人員下跪給家長道歉。

有位憤怒的媽媽,翻看監控的視頻,只是看了兩個半小時,就已經無法再看下去:

半個小時,寶寶被喂了半管芥末。

孩子一個小時拉了6次,沒人給換尿布,還用杯子砸。

這段視頻的最后,可以聽到好幾個媽媽在怒吼和哭泣。

據悉還有孩子,已被診斷為心理應激障礙。

無獨有偶,就在前幾天,媒體還報導了南京棲霞區某幼兒園老師虐待兒童被刑拘的新聞。

同樣,也是家長發現孩子身上的瘀傷,回家又頻頻噩夢,于是調看監控錄像。

視頻同樣是令人發指的虐待,拎著孩子甩,又踢又打。

而且,幾乎是班上的孩子都遭到過這樣的待遇。


為什么有那么多虐童的事件,是什么原因讓這些人如此殘忍地傷害孩子?

這讓我想起知乎上有位女孩說:有時候,看到小動物毛茸茸的很可愛,就特別想使勁捏它揉它,嚴重的時候會特別想狠狠地揪它兩下。

雖有時候會強忍下來了,但是再看到小動物萌萌的樣子又會想去折磨一下,所以自己都不敢養動物了。

她說自己也覺得挺可怕,因為有時候見到非常可愛的小孩,也會忍不住要掐他們的臉,想把他們弄哭。

她擔心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也會這樣折磨孩子。

萬事萬物,都是我們心靈的鏡子。

只是有些人,在美好的身上,照見了不堪的自己。

有些人的童年過得并不幸福,在他們還是弱小的孩子的時候,沒有得到過呵護,只有虐待和傷害。

這讓他們的內心藏著一個「 被折磨的、弱小的孩子 」。

當他們看到可愛的孩子,或是弱小的動物時,他們內心中潛藏的痛苦就會被喚起。

而這些體驗會被投射到更弱小的孩子身上,自己就變成了當年“施虐的暴君”,從而有種沖動去折磨這些可愛的孩子。

這種施虐的沖動,就像是在說:

你如此的可愛,讓我看到了我難過哭泣恐懼的樣子。

我也曾經這么可愛過。

但我的難過和恐懼只能藏在心底。

與其藏在我這里,還不如放到你身上。

所以,他們折磨虐待這個真實的、可愛的、弱小的孩子,就把自己受傷的、被折磨的、弱小的內在形象投射了出去。

這就有點把自己不好的、難堪的那一面,拋了出去的感覺。

而且,攻擊遠比自己弱小的孩子,不僅可以釋放自己的快感,還不用擔心什么。

就這么些因素,就足可讓童年有太多痛苦的人,忍不住地去折磨孩子。


為什么幼兒園虐待孩子的事件都是父母發現的,為什么孩子很少主動告訴父母呢?

我接觸過不少來訪者,在一開始的心理咨詢工作中,很多人會羞于講述自己的事情。

特別是曾經被虐待、被侵犯的人,哪怕是自己主動約的心理咨詢,在咨詢師面前,一開始也不愿講。

原因常是孩子般的自戀。

他們會覺得,自己所遭受的虐待和侵犯,是因為自己不好,他們會把責任原因都歸結到自己的身上,認為都是自己造成的。

1、這些往往和家庭環境有關。

有時,孩子挨了老師的批評、被打被罵。回到家,父母往往沒搞清緣由就說,老師是在教育你。

孩子在外面遭受傷害,比如在學校霸凌,不公平對待等,回家試圖告訴父母聽,可是父母不予理睬,甚至也跟著指責孩子不聽話。

孩子也會自戀地認為,都是我的錯,還給家里添麻煩。

孩子會出于害怕,隱忍地關閉自己的內心。

2、另外,就是你對孩子的關心程度。

有位朋友說,記得孩子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有一次被老師灌飯,回家也沒說。

碰巧第二天,有個同班的小女孩的媽媽和她閑聊,說到了這件事,她便向孩子去證實。

她問孩子為什么不告訴媽媽,孩子說爸爸媽媽每天都要上班,也沒有問過她,所以她以為爸爸媽媽不想知道這些事情。

她說聽了之后覺得很是心酸自責,后來,她每天都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也會問孩子在學校過得是否開心,和誰一起玩,玩了些什么,吃了什么好吃的…


如果你的孩子目睹了這些虐待行為,如果孩子遭受了精神創傷怎么辦?

在這起親子園虐童事件中,有的孩子可能沒有直接遭遇到身體的虐待,但卻目睹了虐待行為的過程。

這也需要引起家長們的注意,因為他們是二級受害者。

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對自己的基本信念系統產生懷疑,他們的安全感深受威脅,這必然會影響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由于內心的恐懼與害怕,有時候孩子無法向父母說明事情的原委,我們需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幫助他們說出、描繪出他們看到的、經歷的一切,并表達出當時的內心情緒。

有些目睹過虐待行為,或被虐待折磨的孩子,會產生出恐懼、內疚、困惑、孤獨、憤怒等任意組合的復雜情緒,甚至會影響他的行為。

比如在學校或家里的情緒起伏大,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需要理解的是,孩子并不是故意要這樣,很有可能是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理解和接納。

孩子看到或經歷虐待行為,會容易產生的負罪感,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事情的發生經過和他們無關。

不是因為他們的過錯,他們才是受害者。

他們可能會感覺自己和別人有些不同,他們的自尊也可能會因此受挫。

所以,盡量保持孩子的日常生活規律,在這些不安的日子里,所有的有規律的穩定的設置,都可以幫助孩子安全感和穩定感的恢復。

對于年幼的孩子,他們可能還不能用詞語準確地描述出情緒,我們可以通過繪畫、角色扮演、沙盤游戲等,結合心理治療的元素,或者在心理咨詢的幫助下,陪伴孩子去表達他的情緒。

敏感、好奇、調皮、好動...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他們也是每個家庭的天使。

帶孩子,很耗時精力,也很需要心力。當幼兒老師確實不容易,但也需要方法,更需要被愛的滋養。

如果沒有這份愛心和耐心,這份工作對孩子帶來的,可能是長久的陰影。

同時,也希望在教育行業能夠建立更健全的審核標準,不僅是專業上的,還有心理上的。

愿每個孩子,都能活在被接納的安全環境中。

-----------

以上,是我作為心理咨詢師,對這起事件寫下的分析和建議。

但是作為父親,同樣的,我也會控制不住自己想先沖上去,盡可能地先將對方狠揍一番再說。

作者:吳在天,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