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男性導演越來越受限于他們狹隘的感知模式,我堅信,未來大部分有創造力的電影將由女性導演或Gay導拍出。他們將更新我們固有的感覺/感知/感應方式,從而帶來新的體驗。
01.《一千零一夜》 ? 2015(葡)米古爾·戈麥斯
米古爾·戈麥斯有望成為新世紀真正的電影大師。《一千零一夜》三部曲通過對傳統文學敘事形態的借鑒,為電影敘述開辟出了新空間。如果說《四次》和《利維坦》是電影藝術不斷趨向于“無”的嘗試,那么《一千零一夜》因為它所采用的各種敘述樣式(游戲、戲劇、旁白、字幕等)則是趨近“無限”的一次試驗。它在固定框架內不斷熔鑄進新內容的方式與拉斯·馮·提爾的《女性癮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02.《德軍占領的盧浮宮》2015 (俄)亞歷山大·索科洛夫
《德軍占領的盧浮宮》作為索科洛夫個人的“記事本”(“散文電影”的一種),因而可以寫進各種不同類式的主題:歷史、政治、藝術……;以及容納不同類型的影像:照片、記錄影像、虛構影像……從而成為一個“大雜燴”:將個人所思所感悉數通過影像的方式呈示于觀眾。如同我們在翻開他人的某個記事本之時,通過筆跡、涂改、寫下的文字、畫下的草圖等得以一窺對方的內心隱秘;作為交流對象的觀眾,也將在觀影過程中不斷“竊取”到索科洛夫這位創作者的思想活動。
03.《托尼·厄德曼》2016 ?(德)瑪倫·阿德
《托尼·厄德曼》是只有通過反復觀看才能有所發現的美妙之作。應當區分兩類電影:只能看一遍的與可以反復觀看的,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與《晚春》。在重看的過程中,《東京物語》因為指意的明晰導致其自身的魅力遭到不斷消解,而《晚春》則帶觀眾進入一個極其復雜、難解、神秘的情感世界。同時,《托尼·厄德曼》通過極其簡單的“對話”消滅“場景”,從而真正實驗到了對影像所賴以呈示的空間與時間的雙重消解。這個“父與女”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空間與任何時間,因而具有普遍意義。
04.《幻夢墓園》2015 ?(泰)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阿彼察邦是否已經被一小撮影迷奉入神殿,我們不得而知。即便《幻夢墓園》比起前面的幾部作品并沒有為我們提供更多更新穎的阿彼察邦式體驗,但阿彼察邦的電影向來是獨一無二的。《幻夢墓園》通過對“靈異空間”的運用,將蔡明亮在《郊游》中創造的三個并列的“變異空間”:記憶、現實與幻覺,在此已經難以分辨了。觀眾將在現實的空間中發現記憶與幻覺,并在記憶與幻覺的空間里發現現實。
05.《比海更深》 ?2016 ?(日)是枝裕和
經過《如父如子》的機巧、《海街日記》的甜膩,《比海更深》展現的是最好的是枝裕和,甚至可以與《步履不停》相比擬。雖然是枝裕和的拍片速度讓我們幾乎每年都能見到他的新作品,但我們并不太清楚他的水準為何會有如此波動,就像我們永遠不太明白是枝裕和想如何使用他的鏡頭。但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源自于自我克制的觀察視角,從他的處女作《幻之光》起,他就在這類稀疏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奇跡”,這是極其困難的。
06.《某種女人》2016 ?(美)凱莉·雷查德
凱莉·雷查德的電影風格已經說明她為何如此被忽視,即便她一直歸屬于少數真正有創造力的女導演行列。凱莉·雷查德的電影發展出了一種讓人“昏昏欲睡”的勻速影像,與阿基·考里斯馬基為了消解沖突、感動等情緒點的“勻速”相反,凱莉·雷查德的“勻速”是為了還原生活的真實。在《某種女人》第三個故事中,那個牧場女工按時前去見講師,從而發生一段讓人唏噓的戀情。她在大路上駕駛卡車的長鏡頭并不是無意義的,這是生活本身,從中折射出她自身的情感真實。如果不同意,請觀看讓人驚嘆的《溫蒂和露茜》。
07.《你自己和你所有》2016 ?(韓)洪尚秀
我幾乎已經放棄了洪尚秀,他的《這時對那時錯》讓人心生厭惡。但在《你自己和你所有》中通過“夢”的邏輯設定,從而翻轉了兩性間深層的心理結構,洪尚秀成功地從“欲望法則”中逃離出來,從而進入了侯麥式的“游戲法則”。在這部電影中,洪尚秀雖然保留了將女性作為客體、男性作為投射欲望主體的設定,但在這層關系上,女性從男性手中奪走了游戲的主動權。而男人那猥瑣又可鄙的嘴臉實則反映出洪尚秀對直男癌癥候的有力嘲諷。
08.《將來的事》2016 ? (法)米婭·漢森-洛夫
當侯麥在《春天的故事》中,讓女主角在餐桌上談論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之時,我們已經發現了一類法國電影將文本無比輕易地融入影像的傳統。試想要將夏多布里昂、福柯、阿多諾、列維納斯、馬丁·布伯、京特·安德斯、漢娜·阿倫特、叔本華、舒伯特、伍迪·格里斯、阿巴斯等這些睪端的人士自然地縫合進日常生活的影像中,在其他任何國度恐怕都沒有可能,而這正是米婭·漢森-洛夫在這部電影中所做到的。比如在《路邊野餐》中,即便畢贛非常小心巧妙地要將“超影像文本”融入影像,仍然讓人感覺尷尬。
09.《鳥類學家》2016 ? (葡)若昂·佩德羅·羅德里格斯
未來的電影已經不再開放給大腦了,而是身體。我們將不再能通過思維去理解影像,只能通過感知或感應。若昂·佩德羅·羅德里格斯的《鳥類學家》有諸多不可理解的地方,而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那種仍然帶著大腦看電影的老套方式已經不再有效了,現在需要將大腦割除。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試試這部《鳥類學家》,你會發現你的大腦在這些影像面前會顯得多么無力。
10.《克利夏》???2015 ?(美)Trey Edward Shults
應當列入的不只《克利夏》,還有《天知道》《塵世女王》《內德的步槍》,這些電影都展示出了一種美國“新”電影的傾向。 在這些美國獨立電影中所構造出了一種情境的真實。如果說在空間-影像中,我們需要動用我們的感知,那么在這些“新”電影中,我們則需使出我們的感應能力。就像觀看愛麗絲·洛爾瓦徹的《奇跡》(2014)一樣,我們需要伸出我們頭上的觸角,與電影中被創造出來的獨特世界相互對接(想象一種與外星人的交流情境),如此我們才能實在地收獲我們作為觀眾的有效體驗。
11~20:《天知道》(2014)、《瘋狂的愛》(2014)、《帕索里尼》(2014)、《狐貍獵手》(2014)、《內德的步槍》(2014)、《同等族群》(2014)、《抽搐癥候群》(2015)、《塵世女王》(2015)、《女人的陰影?》(2015)、《完美陌生人》(20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由“無非說事”發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