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請回答1988》,感觸最深的就是德善經歷了一系列的委屈后說的獨白“再懂事的孩子也是孩子啊”。每個人因為經歷的不同,對一些事情的觸動也自然而然的不同。因為我的經歷和德善有略微的相似之處,所以在腦海里一直浮現這句話。
作為家里同年齡段中最大的孩子,我一直以乖巧的形象示人,似乎從來沒有脾氣,從來都不會任性。當盤里只剩兩塊肉的時候,家人總對我說“只剩兩塊了,你大了,就讓給兩個妹妹吧”;到別人家玩的時候只有兩個玩具,家人又會對我說“你大了,讓她們兩玩你去玩個別的”;二姨給兩個妹妹一人夾了一塊香腸時卻轉頭對我說“你大了,就自己夾吧”;……一系列的事情總是讓我覺得好像我大了是一種不了饒恕的錯誤一樣,可是我只是比兩個妹妹大兩三歲而已,為什么她們該有的待遇我沒有,她們本該不會的事情我就必須會呢?
我一次次的問自己,是不是我的乖巧是一種錯誤。我不是一個沒有脾氣的人,只是為了讓別人舒服忍住了我的脾氣。我不是不喜歡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只是為了避免別人難堪,而采取了更妥善的處理方式,只是我的忍讓和遷就在別人眼里是理所應當的,如果我不這樣做好像就是犯錯了。當我的忍讓和委屈變成了一種習慣,是不是別人更不會在乎我的想法和感受,這是我現在最想知道的。
我真的有想說,再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啊!當別人一次次的說一個孩子乖巧的時候,我好像看到了又一個我自己。在大人眼里乖巧就是大人說什么你就做什么,不會拒絕和反抗,可是這真的就是乖巧了嗎?在這種虛偽的乖巧之下是一個孩子受傷的心靈,一種被忽視拋棄的孤獨感,一種不愿意但又不得不做的委屈。
實際上一切都是有規則和順序的,當我們讓孩子真正的知道規則的重要性,就不會出現讓另一個孩子委屈的情況。例如只剩兩塊肉的時候可以石頭剪刀布獲勝者取得。其實很簡單,但很多人卻不會這樣做,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再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她們也需要同樣的公平和寵愛。
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并不是乖巧懂事的孩子就不能做自己,她們不僅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去反抗一些她們不喜歡的事情,甚至于她們也可以犯一些情理之內的錯誤,因為她們本身就只是孩子,她們是值得被原諒和被寵愛的。她們可以有自己的脾氣或者是偶爾的小任性,畢竟脾氣和任性也屬于懂事的孩子啊!
不要因為孩子偶爾的不懂事去責怪她,應該責怪的是一直認為她很懂事的自己。不要用懂事來壓制孩子專屬的小性情,那是日后成年再也找不回的最值得珍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