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

1.寫作

? ? ? ? “寫一個長期的日記專欄”在我的代辦事項里已經靜靜的躺了一個月了,這還只是從決定寫到真正開始實踐的時間_(:з」∠)_。是什么讓我開始做出改變的呢?因為我賦予了寫作重大的意義!之前一直不開始寫作,是覺得自己又不想當作家,為什么要費那么大的勁做“無用功”。今天讀李笑來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他用了這樣一個類比,如果說運動帶來的快感來自于“多巴胺”,那么寫作給你帶來的快感則是“清晰的思考”。每個人都體會過“想明白”的快感,那種感覺就像模糊的視線突然變得清晰一樣,發現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 ? ? ? 寫作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想明白”的過程。

2.輸出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 ? ? ? 現在我們繼續來談為什么要寫作,寫作其實是最好的學習。因為我從事IT行業,就舉一個相關的栗子:人的大腦皮層相當于計算機的CPU,潛意識就是硬盤。CPU的資源是很珍貴的,我們不可能用它來存儲信息。事實上想存也存不住,每次睡眠都是一次關機的過程,一覺醒來大腦早就一片空白,于是你又得從“硬盤”去調數據,而那些數據卻被單獨放在了另一個新建文件夾。想象一下,這些信息沒有經過妥善的分類,你的D盤里面滿屏幕的新建文件夾1、新建文件夾2、新建文件夾3……這畫面是不是很可怕,我們堅持努力的學習新知識,試圖緊跟時代的潮流,卻沒有發現其實是徒勞的、無效的。那回到我們的問題上,為什么我們要寫作?寫作能幫我們把每天的大量的“信息輸入”轉化為“數據輸出”。說人話就是:你能把學到的知識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而不只是停留在引用別人的話上。PS:數據和信息的關系,數據是由無序的信息篩選、整合而成。

? ? ? ? 現在我們明白了,為什么以前明明辛辛苦苦背了這么多單詞,可是到頭來會用的就那么一些呢?因為沒有經過轉化,直接死勁硬背的東西,只會是一個單獨的點儲存于我們的潛意識之中,就像沙漠里的一粒沙子,只有先組成一塊塊巨石,最終才能成為雄壯的金字塔。反之當我們需要用到它們的時候,我們壓根就記不起來曾經學過。也許當你重新背的時候,你會驚訝的發現我認識這個單詞啊,背起來比第一遍輕松了嘛~但也僅限于此了。而寫作恰恰就是一個最好的轉化方法,幫我們把學到的東西分類裝入潛意識中,同時它還會串聯起以前的死知識,讓我們豁然開朗,這種成長帶來的快感,只要體驗過就無法停止。這樣,我們就不會成為一個書呆子,成為大多數看過很多書、知曉很多道理,卻沒有自己的思考,所以還是無法過好這一生的人。

? ? ? ? 寫作就是學習的一部分,看過再多遍其實都是沒有用的。在程序猿的世界里,入門級和大師級的差距就在“內力”上,聽起來似乎玄乎的很,可事實就是兩者都知道java,框架,js等等,能力卻天差地別。舉個功夫的栗子:一套太極拳,普通人照搬照抄也就是養養身,其實收獲的效果也有限的很,在大師手里卻能四兩撥千斤,老當益壯。編程學習過程中,深深體會到看一百遍不如實現一遍的道理。輸出就是最好的學習,因為想輸出你就必須得有自己的輸入和思考。

3.快與慢

? ? ? ? 社會上充斥著各種急功近利的方法論,比如“快速閱讀”。閱讀這件事,你在讀的過程中必然伴隨的思考,思考帶來智慧,我們真正需要的正是智慧。追求所謂的“快速閱讀”,就像盯著鎖眼找鑰匙,而鑰匙通常并不在鎖上,他們期望通過更短的時間、獲取更多的信息,來增長知識,從而“成功”的沒有了時間去思考、印證。

滑稽:)

4.人人都能用英語live講座

目標:為了學好英語而學英語是學不好的,用英語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比如更多的自由(為什么要懂英語呢?對照百度和Google,國內視頻娛樂資源多,國外教育資源多)

方法:1.學習-炫耀-再學習,增強信心2.和別人交流3.模仿4.朗讀5.聽寫

外文書籍:從通俗易懂并且有趣味的書籍入手,如童話故事、通俗小說《冰與火之歌》等

摘錄一段話:幸虧,我這么多年里是在用英語而不是學英語(學英語指得是捧著英語書學),去閱讀一本你真正喜歡的英文原版書,遇到不懂的(語法和詞義)就查字典,語言是隔在內容外邊的毛玻璃,其實擋不住你的求知欲的。沒學好的人,原因很簡單英語不是你的剛需,不是剛需的東西不可能從潛意識里獲得大腦的注意力。如何創造剛需,比如我非虛構類只看外文書籍。

總結:用了才能有用,以興趣驅動學習。


《黎明中的劍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