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2年
二月唐朝立皇孫李重照為皇太孫。
四月初八,準備軍事任命討伐西突厥,軍隊尚未出發,裴行儉去世。
本年,薛仁貴被起用,并擊敗突厥殘部,西突厥主力被王方翼擊潰。吐蕃入侵河源軍,軍使婁師德領兵在白水澗反擊,八戰八捷。
高宗封泰山后,又想遍封五岳,七月營造奉天宮于嵩山南面。監察御史李善感進諫勸阻,高宗沒有采納但是寬容了他,自褚遂良、韓瑗死后,朝廷內外官員都以多說話為忌諱,不敢違背皇帝的意思直言規勸幾乎有二十年時間;及至李善感開始進諫,天下人都高興,稱之為“鳳鳴朝陽”,認為是天下太平的征兆。
公元683年
二月突厥侵犯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軌把他們擊退。
四月白鐵余利用宗教造勢叛亂,被朝廷平定。
六月,突厥別部侵掠唐朝嵐州,偏將楊玄基將他們擊退。
七月,高宗下詔,定于今年十月封嵩山;不久因他有病,又改為明年正月。
十月初三,唐高宗下詔停止明年封嵩山,因為他病重的緣故。
高宗自從在奉天宮病重,連宰相都不得進見。
十二月初四,夜里高宗召裴炎入宮,接受遺詔,輔佐朝政。高宗在貞觀殿駕崩。他在遺詔中命令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為武后專權,留下重要的專權理由)
十一日唐中宗即皇帝位,尊天后武則天為皇太后,政事全取決于她。
二十一日唐朝任命劉仁軌為左仆射,裴炎為中書令,任命劉景先為侍中。政治處理權利聚攏到中書令。
武后因澤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等地位尊貴,威望很高,恐怕他們發動變亂,便都給他們加三公等官銜以安定他們的情緒。
二十九日唐朝派遣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分別到并、益、荊、揚四大都督府,與各大都督府負責官員一起主持鎮守事務。
公元684年
正月初八唐朝以永平郡王李成器為皇太子,他是睿宗的長子。廢皇太孫李重照為平民。命令劉仁軌專門主管西京留守事務;流放韋玄貞于欽州。
太后寫信給劉仁軌委托,比作蕭何,劉仁軌上書用年老體衰推辭,并說呂后專權的弊端。武后回信說,現在皇帝守喪不能做主,我只是暫時代替親政,呂后對比我來,是的你說的對,很深刻,我很慚愧,但是你節操忠貞,作風剛直,古今很少有人能比,又是先朝德高望重的老臣,為天下人所瞻仰,希望以匡正補救為懷,不要以年老推托。
初九太后命令左金吾將軍丘神勣(丘行恭的兒子)前往巴州,檢查原太子李賢的住宅以防備意外,實際上是暗示丘神殺死他。
十二日太后來到武成殿,皇帝率王公以下官員給太后上尊號。十五日太后臨殿前平臺,派禮部尚書武承嗣在殿前冊封新繼位的皇帝。從此太后常到紫宸殿,張掛淺紫色的帷帳臨朝聽政。
丘神勣到巴州,幽禁唐朝原太子李賢于另外的屋子,逼迫他自殺。李賢死后太后便歸罪于丘神勣,十六日在顯福門行哭祭之禮,丘神勣被貶為疊州刺史。十七日追封李賢為雍王。丘神勣不久又回京任左金吾將軍。
七月突厥侵擾朔州。
九月唐朝任命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以防備突厥。
李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起兵叛亂。
武后商議對策,裴炎說,武后讓權可平亂,于是被拉走審問是否謀反,不少大臣說他沒有謀反,武后說他謀反了,但是你們不知道,大臣說他謀反,我們也都謀反,武后說,我知道他謀反了,你們沒謀反。說他沒謀反的兩個大臣過兩天也一起去吃牢飯了。
裴炎被斬首于洛陽都亭。幫他說話的兩個大臣被貶職流放。
李敬業兵敗身死族滅。
之前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秘密上表為裴炎申明冤屈,被人誣告說串通徐敬業謀反,二十六日,在軍中被斬首,沒收家產,突厥人聽說后到處設宴互相慶賀;又為程務挺建立祠堂,每次出兵前都祭告祈。王方翼和程務挺共事,又是已廢黜皇后近親,因此被流放而死。
公元685年
正月二十二日劉仁軌去世。
四月太后命令:內外九品以上官員和百姓,都可以向朝廷自我推薦以求被任用。
馮小寶得勢,作威作福。
公元686年
正月太后下詔將朝政交還給皇帝。睿宗知道太后并非誠心,上表堅決辭讓;太后又臨朝行使皇帝的權力。
三月初八太后命令鑄造銅箱,放在朝堂之上,用以接納天下的上奏文表:東邊的銘刻為“延恩”,專供進獻賦頌之文和求職上進的人投用;南邊的銘刻為“招諫”,專供談論朝政得失的人投用;西邊的銘刻為“伸冤”,專供有冤屈和不滿的人投用;北邊的銘刻為“通玄”,專供講述天象災異變化和軍機秘計的人投用。命令正諫、補缺、拾遺各一人掌管,要先找到認識自己的官員作保,然后才允許將上奏文表投入。
武后開通告密服務,有告密的人,臣下不得過問,都提供驛站的馬匹,供應五品官標準的伙食,送往太后的住地。雖是農夫或打柴人,都被召見,由客館供給食宿,所說的事如符合旨意,就破格授官,與事實不符,也不問罪。于是四方告密的人蜂踴而起,人們都嚇得不敢邁步,不敢出聲。
武后任用酷吏實施恐怖政治。
陳子昂上書勸諫,武后不聽。
突厥侵擾唐境被黑齒常之擊退。
中央監察委委員長郭翰,巡查隴右地區,瘋狂彈劾揭發各地官吏不稱職,進入寧州境內,父老歌頌刺史美德的滿路都是,向朝廷推薦狄仁杰被召回任冬官侍郎。
下面是二則故事分享,摘自《資治通鑒·唐紀十九》
故事一
裴行儉有鑒別人才的本領,他初任吏部侍郎時,前進士王勮、咸陽尉欒城人蘇味道都未成名,裴行儉初次見面就對他們說:“二位以后一定先后擔任掌管銓選官吏的職務,我有年少的兒子,愿意托付給你們。”當時王勮的弟弟王勃與華陰人楊炯、范陽人盧照鄰、義烏人駱賓王都以文才而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器重他們,認為將來一定榮顯聞達。裴行儉說:“讀書人的堪當重任,應當首先在于度量見識而后才是才藝。王勃等雖有文才,而氣質浮躁淺露,哪里是享受爵位俸祿的材料!楊炯稍微沉靜,應該可以做到縣令、縣長;其余的人能得善終就算幸運了。”后來王勃渡海時落水被淹死,楊炯死在盈川縣令任上,盧照鄰因患頑癥不能治愈,投水自盡,駱兵王因謀反被處死。王勮、蘇味道都任掌管銓選官吏的職務,正如裴行儉所預言。裴行儉擔任將帥,所提拔的將佐如程務挺、張虔勖、王方翼、劉敬同、李多祚、黑齒常之,后來多成為名將。
故事二
李敬業傳布檄文到各州縣,內容大致說:“僭竊帝位的武氏,本性并不溫順,出身非常貧寒低賤。她從前居于太宗后宮的下列,曾找機會侍奉太宗,得到寵幸,等到太宗晚年,又與太子淫亂。她隱瞞了同先帝的私情,暗地里謀求在后宮的寵幸,終于登上皇后的寶座,使我們的君主陷于形同禽獸的亂倫境地。”又說:“武氏殺害姐姐,屠戮哥哥,殺死皇帝,毒死母親,為人和神所共同憎恨,為天地所不能容忍。”又說:“包藏著禍心,圖謀竊取帝位。君王的愛子,被幽禁于別殿;武氏的宗族親近,都給予重任。”又說:“先帝墳墓上的黃土還未干燥,成年的孤兒現在哪里!”又說:“試看今日國家之內,究竟是誰家的天下!”太后看到檄文以后問:“這是誰寫的?”有人回答說:“駱賓王。”太后說:“這是宰相的過失。此人有這樣的才華,卻讓他飄泊失意,不得重用!”(之后駱賓王身首異處,身死族滅)
此紀內容比較多,因為李治的去世導致武后臨朝稱制創造了有利條件,尤其是遺詔所托,為其把持朝綱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李敬業發兵到失敗不足百日就兵敗身亡,可以說這群人有點虎,謀反事情沒有周密細致的規劃,成不了氣候,武后又采用酷吏,來壓制輿論,讓宮城內外人人惶恐不敢多言,可見其高明的政治手段,有自己的行事作風,另外武則天對權利的把控有著極深的執念,基本有妨礙的人,就被掃除了,連御敵的干將程務挺,王方翼也不能放過,裴炎就不說了,自己撞槍口上,也算死得其所了。雖然權利更迭,但是外部勢力始終沒有得到什么大的利益,所以這個時候唐朝的邊境還算是較為穩定的。
喜歡歷史的小伙伴不妨點個關注和贊,之后我也會定時更新,當然,如果您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在評論下方留言,讓歷史充滿生趣,告別你印象當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