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尷尬癥:
一般認為,尷尬癥是人們自認為會讓人尷尬的事情的時候下意識的想要逃避的心理,而往往這些所謂尷尬的事情根本與自己無關。
心理學上對此的解釋是,同理心過剩。具有敏感型人格的人,總會傾向于把自己帶入具體尷尬的情形當中,導致本能的回避傾向。
尷尬癥如果不及時治療,會發展成尷尬癌,成為不治之癥。
“尷尬癌”同樣也是一個網絡熱詞,多用于調侃自己尷尬癥晚期而導致的社交障礙,從而在社會行為中表現出的一種進退維谷的心理狀態。但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聲稱,患有尷尬癌的人,要比平常人更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尷尬癥的表現
在特定的場合,面對一些特定的人時,會感覺手足無措,想要逃避,但是又不得不面對,事后覺得自己的表現尷尬到不行,甚至羞愧。有希望挖個洞埋掉自己的感覺。
具體表現
第一條:想出門,但聽到門外剛好有鄰居經過時,每次都是先自動站定,等沒聲音了再出去。
第二條:明明還有疑問,但因為不想引起注意就咽進肚子里了。
第三條:自己吃飯的時候,有陌生人坐對面,不敢看對方又不知道眼睛除了食物還能往哪擱,渾身都難受
具體原因分析
聽到表揚會尷尬可能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中國式的行為。假設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妹子今天來到公司上班,突然遭到男同事凌厲的表揚:你今天真漂亮。她一時語塞,呼吸困難,肌肉抽搐,幾分鐘后由于極度尷尬而口吐白沫暈了過去。
仔細分析,這個妹子尷尬的原因可能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1.對于自己評價較低,覺得自己配不上同事的溢美之詞。“我才沒那么漂亮呢。”
2.害怕自己無法一直保持當前的狀態,而辜負他人的期許。“明天不漂亮了怎么辦。”
3.擔心成為表揚的附贈品,自己漂亮是為了取悅別人。“我漂亮關你什么事。”
如何緩解尷尬
不管原因如何,讓褒獎變為尷尬總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結果,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的出現,這就要求作為表揚發起方的人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少談評價,多說感受;少點抽象敘述,多點具體描述,最后,別忘了真誠。
無法接受他人贊賞其實很可能是一種問題的潛在癥狀,正確認識自我價值,或是找到自己的人生信條,你會發現別人的贊美聽上去其實很舒服。
雖然當面接受他人的贊美會讓你感到有點尷尬,但你不一定要讓自己的行為也看起來很尷尬。對于他人贊美最佳的應對方案就是表達出你的感激之情。
一句簡單的“謝謝”就特別合適。忍住你想批判自己的沖動,學會在他人給予你幫助的時候分享成功的喜悅和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