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后,盡有幽州之地,志氣益盛,恃其才力,不體恤百姓,記過忘善,誰對他好,他全不記得;誰得罪了他,睚眥必報。名望超過他的衣冠善士,必定用法律陷害,有才能的人,一定壓抑在窮困之地。有人問他原因,公孫瓚說:“這些人自以為自己本來就應該富貴,不會感激人。”所以他所寵愛的,都是販夫走卒之輩,與他們稱兄道弟,結成兒女親家,而這些人所在之處,侵暴百姓,弄得天怒人怨。
劉虞帳下從事、漁陽人鮮于輔等人,率州兵欲報仇,認為燕國人閻柔一向有恩信,推舉他為烏桓司馬。閻柔招誘匈奴及漢人數萬人,與公孫瓚所任命的漁陽太守鄒丹戰于潞北,斬鄒丹等四千余人。烏桓峭王也率本部落及鮮卑騎兵七千余人,跟隨閻柔南下,迎接劉虞兒子劉和,與袁紹部將麴(qu)義合兵十萬,一起攻打公孫瓚,在鮑丘將公孫瓚軍擊破,斬首二萬余級。于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自殺死公孫瓚所任命的長官,重新與鮮于輔、劉和聯兵,公孫瓚軍屢戰屢敗。
之前就有童謠說:“燕國南疆,趙國北界,中央不合,大如磨刀石,唯有此中,可以避亂世。”公孫瓚認為,這童謠唱的是易縣,于是轉移大本營到易縣,挖掘壕溝十重,在里面修筑高大土丘,高五六丈,上面再建起高樓。中間一座最高的,高十丈,就是公孫瓚自己的居處,稱為易京。易京安裝鐵門,左右都不能入內,男人七歲以上就不許進門,公孫瓚只與姬妾住在樓上,文件都用繩索吊上去。又讓女人練習大嗓門,數百步之外都能聽見,如此來傳達他的教令。疏遠賓客,沒有親信,謀臣猛將,也都漸漸離散了,自此之后,也很少攻戰。有人問他緣故,公孫瓚說:“當初我在塞外驅逐叛變的匈奴人,以為天下指日可定。到今天看來,兵革才剛剛開始,也不是我能決定的,不如休兵力耕,以拯救災荒兇年。兵法云:‘百樓不攻’,如今我營樓數十重,存糧三百萬斛,吃完這些糧食,也就能等到天下大定了。”
華杉曰:
董卓的郿塢,公孫瓚的易京,就是東漢末年的兩座墓碑。都是兇暴之人,又同樣幼稚怕死,可見人性都是平衡的,一頭殘暴如餓虎,必有一頭柔弱如嬰兒,總想回到子宮。董卓和公孫瓚,都是給自己再造一個子宮,想鉆進去躲起來,等天下大定,再重新出生。
公孫瓚不明白一個道理,安全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需要不斷獲取。人性的弱點,就是追求一勞永逸。在評述董卓的郿塢時,我們談到了“財務自由”的誤區。公孫瓚身處亂世,而讓他安心的也是“這輩子夠吃了”,真是可悲可笑。
英雄不要安全,甚至要主動不安全,因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不安全,就是安全的常態。徹底安全了,就惰怠了。別說惰怠就會死亡,惰怠本身,就等于死亡,活著干嘛呢?有飯吃?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又不是為了吃飯。
16、
南單于于扶落死,弟呼廚泉繼位,居于平陽。
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公元196年——198年
共3年
孝獻皇帝丁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1、
春,正月初七,大赦,改元。
2、
董承、張楊想要帶天子還都洛陽,楊奉、李樂不同意,于是諸將互相猜疑。二月,韓暹攻打董承,董承逃往野王,投奔張楊。韓暹屯駐在聞喜,胡才、楊奉進駐塢鄉。胡才準備攻打韓暹,皇上派人勸諭制止了他。
3、
汝南、潁川黃巾軍何儀等擁眾歸附袁術,被曹操擊破。
4、
張楊派董承先行修繕洛陽宮殿。太仆趙岐替董承去說服劉表,讓他派兵到洛陽,助修宮室,劉表派來士兵和物資運輸北上,沿途絡繹不絕。
夏,五月初二,皇帝派使臣到楊奉、李樂、韓暹軍營,要求送他去洛陽。楊奉等奉詔。
六月初一,皇帝車駕抵達聞喜。
5、
袁術攻打劉備,以爭徐州。劉備派司馬張飛守下邳,自己率軍在盱眙(xu yi)、淮陰抵御袁術,相持月余,互有勝負。
下邳國相曹豹,是陶謙舊部,與張飛發生沖突,被張飛所殺,城中大亂。袁術寫信給呂布,勸他攻打下邳,許諾供給軍糧。呂布大喜,率軍水陸并進。劉備中郎將許耽開門迎接。張飛敗走,呂布俘虜了劉備妻子兒女及其他將吏的家屬。劉備接到消息,率軍回來,還沒到下邳,部隊潰散。劉備收拾殘兵,東取廣陵,與袁術交戰,又敗,退守海西,饑餓困頓,吏士們互相格殺煮食。從事、東海人糜竺以家財助軍。劉備向呂布請降,呂布也正忿恨袁術承諾的軍糧沒有兌現,于是召劉備,重新任命劉備為豫州刺史,和他聯合攻打袁術,讓劉備屯駐在小沛。呂布自稱徐州牧。
呂布部將、河內人郝萌夜襲呂布,呂布披頭散發,袒衣露體,走到都督高順軍營。高順即刻率軍進入州府攻擊。郝萌敗走,第二天天明,郝萌部將曹性擊斬郝萌。
6、
六月初六,楊奉、韓暹等護送皇帝東還,張楊帶糧食迎接于道路。秋,七月初一,車駕到洛陽,住在前任常侍趙忠住宅。
七月十四日,大赦。
八月初八,皇帝抵達南宮楊安殿。楊安殿,是張楊認為是自己的功勞,所以命名為楊安殿。張楊對諸將說:“天子,是天下人的天子,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我應該離開京師,為朝廷抵御外難。”于是還軍野王,楊奉也出屯梁縣,韓暹、董承留下宿衛。
八月十日,任命安國將軍張楊為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領司隸校尉,都授以節鉞。
此時,宮室燒盡,百官都傍著荊棘,靠著墻壁居住,州郡各擁強兵,卻沒有人來進貢糧食物資。群僚饑餓困乏,尚書郎以下都自己出去挖野菜,或者餓死在墻壁間,或者為士兵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