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實用主義”

    崇尚“實用主義”的人,被稱之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細細想來,這樣的人和造成這樣的人的社會環境是多么可怕,不知道是否有人思考過自己是否是這樣的利己主義者,自己也是否不經意間變成了一個自己曾經鄙夷的對象。

     我們經歷了多少這樣的情節,從我們踏入學校的門開始,我們時時刻刻的接受實用主義的“熏陶”,當我們中學時,面對壓力巨大的課業時,是否有老師拒絕你看任何與考試無關的書籍?是否在高考結束之后要選擇就業好的專業?是否進入學校所有的人的價值反向在于如何更好的就業?無數的拷問,其實我們都是一個利己主義者因為我們的功利性不僅僅在于收獲多少目的,而在于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只選擇了一條路,在這一條路上的拼殺過程里面,可以不擇手段,有一些人不是被競爭所取代,而是在狹窄的路上已經充滿看不到彼岸的絕望。
     
    這樣的“實用主義”,讓一個個變得浮躁,每一個人都在說社會的浮躁,然而卻不知道浮躁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可以讓人不擇手段的實用主義,一旦有一個人的實用主義成功了,那么這樣的案例就會大行其道,案例變成了路,變成了可以模仿的復制品,最終可能變成信仰,然而卻忽略了一點我們都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這樣具體的人卻想把一個具體的案例變成所有人的通用法則,然后丟掉自己的獨立精神去侍從這樣的案例,追尋一個快的速度達到案例中的成功,然而卻沒有認清楚現今的社會結構是如此復雜,許多人把社會的復雜等同于人心復雜,其實并不盡然,現在的社會結構不只是原始社會的打獵—分物—群體存活的簡單結構,現在的社會復雜程度體現于人的角色認知,正因為不同的角色認知導致社會是如此的具有多樣性,統一性不在適用于如此龐大的群體,模仿的心態與實用主義的是如此的矛盾,浮躁于此。越來越少的人愿意接受時間的打磨,當尖銳的時候碰到了奔騰的河水,要么最后變得圓潤光滑,要么隨浪而去,不在時間中獲得沖刷的洗濯,又怎么會有成熟堅韌的內心呢?
   
    當然“實用主義者”有時候并不是自己愿意去成為這樣的人,有可能是家庭、社會的環境潛移默化,讓我們慢慢變成了這樣的人,其實我們也不知道,究其原因,實用主義者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背負了太多,背負了太多的光環,來自父母、家庭、社會的光環,當承擔的光環的時候卻沒有敢于承擔光環的肩膀,對于他們其實壓力更大,用虛有其表的能力去延續光環的光芒,是多么的累,可想而知。
   
     想到一句話“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的缺點,那么他還是一個很明智的人,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缺點,那么這個人始終迷糊,對待我們自己一樣,有時候會很不自覺的去回避自己的真實的內心,讓自己無法發現自己的真正需求,無法對自己做出理性正確的評估,這樣的時候的我們只能在瓶頸處卡住不上不下,所以危機感很重要,當我們感到危機的時候,我們才會去想辦法解決,當我們無法讓光環更明亮的時候,我們就會靜下心來發現自己曾經已經成為自己曾經鄙夷的實用主義者,變成浮躁的社會一員。危機使我們發現,發現我們一直沉迷于美好無法自拔,沉迷于實用主義,而記起一些真正美好的東西,明白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步登天的都摔斷了腿,大口吃飯的人要么噎死,要么吃成了胖子。敢于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是有多大的勇氣,只有這樣才會靜心去看世界,去讀書讀人。待在一樣的世界久了,你的世界就只有那么大,不安分的年輕人,不要不安分在戰術上,要不安分在戰略上。在性格上堅韌不拔,在思想上靜水流深。不帶有目的的看世界,會發現這個過程不再是征途,而是旅途。做一個此岸的實用主義者,不如做一個彼岸的欣賞者,也許看到的一切就會不一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