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情況下,成功者自己講述的經驗,真實的目的就是兩個:最大范圍的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最大可能的推動旗下產品的品牌和銷售。
無論有意還是無意,他們都不會把自己成功的真正殺手锏告訴你。正如你對投資人的演講只會強調信心,而不會把心中的隱憂告訴他們一樣。
說這些是想告訴大家,如果你相信大眾媒體上的內容,你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大眾”。真正的創業者,是能夠看到背后的信息量,去蕪存菁做出正確決策的。
所以今天和各位創業者談一談創業產品的誤區——盲目追逐風口只會讓你更加落后。
1、你被風口做了誘餌,成為了別人融資時的誘餌。
從整體來看,無論是硅谷的技術驅動、務實的創業;還是中國的運營驅動、機會主義創業,最后總體的成功率都差不多。
這就好比戰國時代也好,三國演義也好,真正的贏家可能就一個。無論是一群烏合之眾,還是精英云集。
風口這個說法,最開始應該是一種謙稱,就和牛頓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樣。而這個謙稱,基本上就是不想告訴你怎么玩的一種敷衍說法。
但是神使鬼差的,全球浮躁的媒體都在追逐“創新”這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在流量驅使下,媒體開始拼命鼓吹一個又一個“新時代”,于是稱之為風口。
但是,如果媒體發現了這個風口時,你還沒有參與進去的話,請千萬不要成為炮灰。
追隨風口的創業者,你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成為前三名融資的誘餌。行業越熱鬧,前幾名越有機會,而你的努力,大多數時候是無用功。極少數情況下,有機會切入細分市場最后賣掉。
也就是說,就算活下來,你也很難長得大。
以電商為例,千家電商大戰過后,京東等少數企業跑出來了,而其余創業企業留下了成熟的人才、現成的渠道、折價出售的各種資源,進一步讓領先者領先。
現在的VR/AR市場也是一樣。除非你天賦異稟,否則中途加入只是幫助領先者完成市場教育、助力他們跑得更快,自己則是過把癮就死。
就算因此更容易拿到融資,那又怎樣?占了投資人的便宜,毀了自己的時間。
2、風口是造風者的專利,你就不要幻想了
造風者為了這個風口已經準備足夠多了,復制要趁早,才能亂中取勝。
如果過了這個時候,你就專心做好你能做的那些事,如果風會改變整個世界的生態,那你就改變風即將吹到的地方。
比如,iPhone出來以后,第一批跟隨的吃到了肉,第二批通過渠道創新和價格創新也喝到了湯。在后面就沒有了。
風口是一個奇怪的存在。創業者樂于談風口,不是因為創業者有偉大的夢想,而是因為這樣可以說服投資人投資;投資人樂于談風口,不是因為這樣項目就更容易成功,而是因為更容易進入下一輪(找到接盤俠)或者更容易說服LP自己的決策是對的。
這個邏輯很荒謬對不對?沒有人認真想想,這些風口是怎么來的呢?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是蘋果多年的思考和挖掘;社交網絡的風口,是Facebook多年的耕耘;現在VR/AR的風口,先行者也布局了多年,直到讓大家看到事情的可行性。這時候追加投資在這些企業上是明智的,面對后續的跟風者,機會實在是不多。
去年智能硬件風行的時候(這是一個全靠想象出來的風口),很多創業者就是用了一下“互聯網思維”,然后就以為會顛覆世界。
殊不知,每個風口都是多年積淀。行業的背后是供應鏈、產業鏈和知識產權的結合。一點點搶跑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中的任何一個。
3、當你做到足夠優秀,你就是風口
如果把風口看作一種趨勢,其實機會不在當下的熱點,而在未來擴散的每個環節。
比如,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意味著,所有的一切都是移動互聯網化的,那么還有哪些地方處于價值洼地?未來怎樣進化?抓住這個機會,把還沒有輻射到的地方做好,等到時機成熟時,你就會發現你在風口上。
這個時代最大的機會在于:移動化、智能化將席卷全球。世界有無數個領域,每個領域都等待新時代的改造。
別光想著怎么忽悠投資人,把自己內心最大的渴望和自己的能力結合起來,發現并制造下一個風口才是正經事。當下的風口只是那些FOMO投資人在招募炮灰,沒有金剛鉆,可千萬別攬瓷器活。
要知道,生態的任何一個環節足夠優秀,都會拉動整個生態升級進化。以媒體為例,內容的創新會催生全新的渠道;渠道的創新也會創造全新的內容;讀者的變化也會改變內容和渠道……任何一個環節都是突破口,問題在于真正屬于你的機會在哪里。
別人的風口是別人的,你要找到你真正能駕馭的東西,千萬別被別人影響了節奏。查理芒格說得好:“在能力上沒有提高,只執著于自己的欲望,往往最后面臨的是萬丈深淵。”
?本文作者趙博思,專注創新哲學和實踐管理。《喬布斯到底給蘋果留下了什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