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讓人變成悲觀主義者。
并不是說變得不再相信愛情,甚至拒絕愛情。實際上是由欲罷不能,欲求不得,惶惶不安,輾轉反側生發出來的焦灼情緒,讓愛而不得的人更加悲觀失落。
「我相貌平平,其他女人千嬌百媚,我何德何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他萬眾矚目,我一無是處,我們層次相差太多,哪里能夠旗鼓相當長久對坐?」
「他與很多女人曖昧不清,怎么會心甘情愿只與我郎情妾意纏纏綿綿?」
就像歌詞里唱的「害怕悲劇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b>越是得不到,越是不甘心。越是要放下,越是念念不忘。越是遍體鱗傷,越是要沉浸在失魂落魄的情緒里,難以自拔。如此循環往復,癡纏一生。
愛而不得而悲觀失落,尚且還能理解。出人意料的是,已經擁有愛情的人,好端端地也會陷入這種煎熬情緒。并且越愛越悲觀,怎么也排遣不開。
有個朋友不論人在哪里,只要下班沒按時回家就會接到妻子電話。他掛掉,那邊就堅持再撥過來,一遍一遍不厭其煩。朋友覺得沒面子,偶爾忍不住當著我們呵斥妻子,隔著手機能聽見對方帶著哭腔,依舊不依不撓。更多時候,朋友掛了電話,要我們配合著拍張合影,再發到妻子那邊去。和誰在一起,人在什么地方,照片里交代的清清楚楚。
剛開始,我覺得這個女人簡直不可理喻,都是成年人怎么還要無理取鬧,玩些小朋友的把戲。轉念間,又理解了她的大費周章。
就像我們給心愛的人發消息,如果總是石沉大海,自然忍不住胡思亂想。「他是不是在跟別人聊天,根本懶得搭理我?」「我在他心里到底是無關緊要的,還是沉重的……累贅?」
我們太過在乎,對方心神的一絲游離都會讓我們惶恐不安,然后就患得患失。一會兒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一會兒又猜忌對方會不會無恥貪婪另尋新歡。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許對方只是沒看見消息。但我們負面情緒持續纏擾,越發無法安頓自己的安全感,只能通過毫無意義的矯情步步緊逼,時時處處試探。
愛情里的悲觀主義者,焦慮不安的情緒是持久永恒的。因為,愛欲本身就是貪心不足的思念,和無邊無際無著落的遺憾。
就算他正躺在自己身邊,就算能聞到他的味道,聽到他的喘息,就算已經親密得互為骨肉,也難以消除掉心中隱隱的不安。
「一旦擁有是不是就意味著開始失去?」
「美滿幸福能不能敵得過人間煙火粗茶淡飯?」
「一紙婚約保不齊不足以為攜手到白頭蓋棺定論?」
「生活乏味他不見得會心甘情愿熱愛我一生?」
這些悲觀情緒日復一日絲毫不見消解,逐漸成為生活常態。在和他無話不談的歡愉時刻,在獨對夜長夢多的寂寥時刻,它不時會跳出來和自己狹路相逢。我們呢,身不由己,只能繼續一籌莫展,等待它下次如約而至。
佛祖釋迦牟尼說人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
最后這一項「求不得」,是唯一不受外界控制,單憑自己心智便可免除的痛苦??墒?,欲望是源源不斷難以滿足的,我們做不到讓自己無欲無求,或者適可而止,到頭來便辜負了免除「求不得」的功力,只好一邊欲求不滿,一邊焦灼悲觀。
何苦呢?
所有的遺憾都有甜蜜的來歷,所有的艱難也都曾收獲快感的體驗。我們患得患失,大概是因為忽略了那些甜蜜的來歷和快感的體驗,只是選擇性地記住了「求不得」的遺憾和艱難。
五一小長假,希望習慣悲觀的你,不必再擔心轉瞬即逝的假期,不必為三天之后的工作愁云慘淡,好好享受路上的風景,收獲滿心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