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則附近小區物業退出服務的公告貼在了每天路過的社區公告欄上。這類物業“跑路”的事件現在甚至不能算是新聞了,連筆者自己生活了近15年的老小區,也在去年悄悄由街道自己的物業公司接手,開始“提供最低限度的物業管理”,其基本的服務功能也僅僅只是每周2次的衛生打掃和保安值班。于是合力趕走了前物業的小區居民們又開始商量怎么對付現在的物業,但是據說商量并沒有什么結果,因為兩家物業交接的空窗期,那可怕的垃圾堆積和混亂的人員進出已經把大家嚇壞了。
同樣的物業和居民的矛盾幾乎在城市的每個角落上演,一邊是抱怨物業價高服務次,一邊則是苦惱沒人上繳物業費,最后往往是兩敗俱傷,物業無力負擔費用退出,居民則忍受失控的小區環境。翻看新聞,很多專家、記者,甚至好事者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辦法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總結一下無非是物業公司要提高管理水平、服務意識,政府要提高監管,居民要重視公共利益……但并沒有哪個藥方能讓雙方都滿意。
曾經有個奮斗在北上廣的朋友對我戲言:看人是不是有錢只要看看他坐電梯是按1還是-1就知道了,按1的多半是要自己擠地鐵擠公交的打工族,按-1的多半有自己的車,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這意味著也許價值高過汽車的限量車牌和高過汽車幾倍的停車位,這樣的人多半已經能在其他很多地方生活得不錯。
也正是這段戲言,其實道出了為什么物業公司總是無法讓小區居民滿意:因為在現在的高房價下,大部分物業公司的服務對象的需求完全不同。在同一個小區里,既有開著寶馬奔馳保時捷、對價格不敏感卻分外追求環境、氛圍的有產階級,也生活著一群為了麻煩耗盡了所有積蓄,每個月為房貸而奔波,剩下的錢也許只夠20天伙食的“房奴”。同住一個小區,看起來是生活在同一平面,然而這背后的差異,就如同下樓時有人按了“1層”而有人按了“-1”一樣,隱蔽而深刻。
在瘋狂推崇“買買買”的現在,特別是每個品牌都希望上下通吃的愿景下,哪怕是國際一線品牌,也會推出入門級的包包、買得起的口紅或者與快消品牌合作的服裝。普通人從外部看并不會產生天壤之別,她們都可以在別人的目光中披掛一身名牌,哪怕一個是入門級、一個是限量版。但是剝開光鮮的外表,里面那些不為人所看到的東西卻并不會因為你有一套100方的房子或者prada的外套磨平差距,就如同某個熱播的電視劇里兩個女演員外面穿著同樣的名牌衣服爭執不下,卻最終以大牌內衣和廉價高仿分出了勝負。
回到筆者自己住的小區,住在高檔排屋的住戶和80平剛需公寓的住戶對于物業服務的好壞也許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物業公司恐怕并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人群差異被“同一個小區”這樣的假象掩蓋了,物業公司被要求以相同的服務滿足完全不同需求的人群。
也許什么時候真的實現普遍富裕時,物業沖突才會真的消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