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 ?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朝。
相傳周朝的天文學家曾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了二十四節氣,清明也就是其中之一。后來,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推,將清明前的第三天定為寒食節。由于清明與寒食節相隔很近,所以清明逐漸融入了寒食祭祖的習俗。到了唐朝,唐玄宗直接將清明和寒食節打包定為國家法定假日。后來清明節逐漸吸取上巳節踏青的習俗,逐漸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節日。
? ? ? ?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
作為一個集節氣和節日于一身的傳統佳節,清明節還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