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參與著耶殊陀尼詩社看圖作詩活動,每天早上一醒就往那兒跑,去作詩跟貼,把這平臺作為了一場心靈修行的道場。先是看夫人要求參與活動的要打賞兩貝,她返還回訪點贊。她能量值高,經測算一個贊大約值三個鉆。她每天獎貝百多。我想人要感恩,幸福是個回音壁。在活動平臺呼吁贊賞兩貝。夫人卻跟著提升了獎格,由原來的增到180貝并讓詩友最佳的評發。
那些時候驚艷的時光,往往是我得到最佳,惹得詩友要讓我當仙,不得參與與一般的詩友評獎,只讓我當評委。拿平均獎。我內心倒也感到美麗溫和。
再后來我提議增加到參與活動的打賞提升到5貝,以讓優秀的作品脫穎而出起到導引作用。老師欣然同意,把獎格提升到了每天300貝并回贊。一天我評獎貝,發簡信問老師:“到時把發放情況公示,可否?”
老師回復說:“統計發貝量還挺費時的,不用公告,發多發少都你來定了。”
我說:“發貝量巨大,我發了九個微信群,召集更多有趣的靈魂擺渡,也是一個善舉。”
老師為舉辦活動進行了精心策劃,后來變成聽曲看圖作詩。聽著美麗的音樂歌曲看著美麗的圖片寫著詩歌,真是靚麗了我們的生活,詩意的棲居,真得很美麗。
我羨慕之余就問老師:“老師,怎么插入您的歌曲?”她熱心回復:“電腦網頁才能上傳。”后來有的友友發貝不大順利,她寬容說:“他初開次評獎,沒事,大家選出來的,就按他的方式吧,我等會再另外給每個人點個贊吧。”
我感慨的與她聊天:”小妹,我就是昨晚才知道一些她們的情況。當然也有在簡書中有發動征文活動的。可是他們夫婦日行一善地執著這樣做,這樣堅守,還獨立地承辦,這樣的人在簡書中就很少。”
友友說:“他們夫婦低調行事,是山中幽蘭,是山澗清流。”
我后來就心懷驚奇,就想探究他們是怎樣的現實環境中的人。我從詩友饑餓的大腦中處得到耶殊陀尼的簡書大都是她先生幫助管理的。先生二叔禪行是在國企工作。他是初入簡書時很久沒人看他的文。突然收到一貝。他感動而感恩。他就想要讓更多的新入簡書的友友得到關愛。所心就搞了個捐貝看圖寫詩平臺。
詩友感慨地說:”這是另一種公益活動,人的善行不一定要讓人感激,他們不求任何回報,只求發出的快樂。就像我同學說,我們拿出錢,物去幫助那些需要的人,我開心快樂了,就足夠。那他們的情況怎么樣呢?“
我接著說:”那他為何有這種思索呢,我再從他的簡書中尋找線索。生活是一本教科書。他同學下海創業蹉跎,后來他看到生意場的化工材料銷售不下,就主動幫忙弄了個公司,為他們銷售。這主動助人使他很有人緣。資金有了,生意的人脈有了。這同學很快就掙了一千多萬。原來一切行為都是修行得來的,他同學平時就三千多元錢的工資,樂善好施,廣交朋友。所以他們夫婦就有這種觀念,叫種錢得錢,你布施了,往往生活就會給你善的回應。所以我從他們那里得到的是人心的一種修行。“
友友深有同感地說:”我參加同學的公益活動,都是志愿者身份,不出錢只出點時間,有時時間也拿不出,就做不了公益活動的志愿者。跟他們相比,我們的那點愛心不足掛齒。”
我也受到心靈的感召,說:“所以我從他們那里得到的是人心的一種修行。說實在的,我們在簡書混,就是一種心靈的修行,能使心變得更好點,能應對生活的苦難與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