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在看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陸陸續續的看了大部分了。重要的不是怎樣去愛,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對待愛情的觀念。針對書中一些觀點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愛情中的“給”的藝術
在愛情中我想肯定有那么一部分人,不太習慣于給予,但很擅長索取。在這之中一些索取還是沒有條件的索取,是不對等的“互動”。當然這跟很多的因素有關系。比如我們目前生存的這個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為什么那么多的人會感到焦慮。因為這個時代衣食住行相比之下更容易得到滿足了,索取來的更加容易,條件越來越輕松了。人們反而找不到動力的支柱,而這種動力又能是什么呢?什么樣的光榮和夢想才能支撐自己在這樣的時代活下去,而不是在時代中墮落?
這樣一個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我想這其中不免有很多人的動力來源是物質的,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是挺無奈,也是一種現實。商業,教育,愛情都是如此。當然也不排除,還有的“詩和遠方”,畢竟生活不止“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柴米油鹽”。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詩和遠方,往往埋在心里。
回過頭來講,愛情也是如此,純潔的愛情有,但也是一種奢侈。原因當然有很多,但不能排除的是上面講到的時代的原因。由于追求物質,也就有物質的標準來衡量。怎樣衡量?得到于付出的比例來衡量。我想不幸福的愛情,或者說在愛情中不幸福的人,或多或少這個比例都是失衡的。失衡的結果,小到產生煩惱,大到關系的破裂。
至于為什么會失衡我想不必再談了,一方面沒這方面過多的經驗。另一方面每個人有不同的情況。就談一下怎么避免和減少這種失衡的關系,這也是弗洛姆這本書給的啟示。
重要的不是給予和索取本身,而是其背后我們的觀念問題。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的觀念在這個時代中糾正過來。注意給予的內涵,不僅僅是物質上面的給予,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次陪伴都是給予,都是付出。給予,可以有目的性,但更多的是一種發至內心的,擺脫物質的給予,把你內在生命的活力展現給對方,而不是把你物質的欲望展現給對方。一個內心飽滿的人才能夠帶來人生的幸福感。最后,學會索取,一昧的給予而不知索取,會喪失掉自己的獨立性和平衡性,往往這樣的失衡會走向不幸福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