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關于學習的一個疑問是:一本書看完了就忘完了,有什么方法能夠讓我們記住更多?
這是不是有個隱含前提在:看書,是記得越多越好?
事實真是這樣嗎?
我們又不是復印機,為什么要記住整本書的內容?
不能是書中的某句話,某個點觸動到了我們?能從一本書里學到一個觀點,一個知識點難道不夠?
退一步想,這世界上真正值得我們記住所有內容的書有多少呢?
我覺得這事兒也有一個隱含前提在,覺得書就是圣神的,要對書本保持敬仰的心態。
在古代,紙張貴,識字的人也少,只有圣人的書才能成冊流傳下來,于是大多數人對于讀書人和書本本身有個下意識的敬畏在,覺得書是圣神 的東西,就應該供奉著仰視著去讀。
只是現在這樣一個時代,這樣的觀點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現在每年每天都有大量的書本輯集出版,甚至我們自己只要愿意也可以去聯系印刷廠出一本書,不需要去書店銷售拿來送親戚朋友總是可以的啊。這樣的書有多少價值?再看看出版市場,每年出版那么多書,有多少是可以流傳到五年十年以后的?更別說50年100年以后了。
這樣看來,我們拿到手的書,特別是一些流行讀物,有非常大的概率本身就沒有多少存在的價值,其中有一個兩個觀點不管是從正面還是反面啟發到我們就很好了,記住全部內容倒更是可能有害而非有益。
我總覺得看了一本書就要求記住全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說明我們太缺少耐心,要求看了一本書就要獲得很多。
對于成年人來說,我們該關注的不應該是我們記住了多少,而更應該是這些看過了的東西有多少是可以運用到我們生活中,間接或者直接的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
我們可以從書本中接收到多少東西,并且把接收到的內容運用到生活中跟我們的認知直接相關,如果認知不到,記住了也不過是在腦子里堆積了一堆廢物而已并沒有任何意義。
倒不如耐心的根據自己當下的狀況去學習,持續不斷的學習,通過一個概念一個行動這樣小的收獲來積小成多,在一段時間以后,也就會發現自己實際上已經成長了非常多。這樣可能比看完一本書就要求記住一本書,這種要求即時回報的方式效率更高。
耐心,花點時間來理清楚我們腦子里的一些并不完全正確的觀念,可能才會讓我們的學習效率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