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在家里的這段時間,對屋子做了深度整理。
幾乎所有整理收納法則都在強調(diào):用零碎時間來整理屋子是無用的,必須痛定思痛,騰出一天,把所有等待整理的東西堆在一起,從“扔”開始,扔掉所有不再需要或喜歡的東西,然后分類歸納,讓所有東西都有合適呆著的地方,最后到達終極的簡潔和有條理。
經(jīng)過實踐,我覺得對。和以往利用邊角時間進行零碎整理相比,一次性掃蕩的確有效果得多——尤其是從扔掉的東西數(shù)量上看。我是個喜歡收拾屋子的人,整理和收納這兩件事情,我都不陌生,恰相反,可算頗有心得。但半年的小打小鬧都比不上一次大整肅。因為整理工作如果存在每天都發(fā)生的可能,會讓“扔東西”這件事情變得不太急迫:你拿起一件好久不穿的衣服,是扔還是不扔呢?想了想,反正過幾天還會收拾,多考慮幾天,下次再說吧——于是它又再次僥幸逃脫,閑置于衣柜中,期限不定。書籍和其它雜物也是如此。
下定決心整肅屋子則不然,畢竟,可能半年才有一次機會。而且我覺得,目標尤為重要。懷著“我要把衣服減少到能全部塞到衣柜里”這樣的想法,在決策時就有了可參照物,而非漫無目的地一味拖泥帶水。然而我并沒有這么勇敢,我的目標不過是:不要讓我的衣服溢出現(xiàn)有的所有柜子和儲藏箱。真是抱歉,仍舊是個沒辦法一步到達終點的人。
但若是對待別人的衣服,下手就兇狠了許多。最后仍舊是打包了三大包衣物,小區(qū)樓下就有衣服回收柜——這又是另一件糟糕的事情,任何唾手可得的便利,都會讓“扔”這個念頭得以延遲。每次都覺得啥時候都能收拾,啥時候都能捐出,所有的啥時候都能做的事情,就永遠完不成了。
同時整理出來的,還有兩大堆書。書不能扔,送人還是適宜的。清理之后,原來只能層層臥放的書,終于站起來了。看著清爽,拿取方便。唯一的缺點是找書的時候,再也不能順便左三圈右三圈地做頸椎運動了。
然后,就可以享受辛苦一番之后的成果。
從外觀上,以往就常常處于高頻度、小范圍整理狀態(tài)的屋子,看起來并無太大改變。當然了,整理又不是裝修,屋子的面目不會有明顯的變換。最大的意義,恐怕還是重構生活的秩序,同時梳理自己的內(nèi)心。
幾乎所有地方都是一個“場“,由物品陳設、人群活動和情緒交互作用所構成的一個看不見的場。這個成形的場,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心情。因此,我們在醫(yī)院里感覺壓抑,在寺廟中感覺寧靜,在校園里感受到一種平靜的積極,在墓園里則感受到平靜的悵惘。
我們居住的場所,也是一個“場”。對于特別敏感的人——比如我——來說,時時刻刻會受到“場”的影響。一個雜亂而擠塞的空間,會給我很大的壓迫感,然后轉化為一種無時無刻不在的焦慮。
我是個有輕微強迫癥的人,如果不能確切地知道家里的各類東西都放在哪里,或是不能把雜亂的物件歸類清晰,甚至是成套的物品如果丟失了其中一二,都會讓我覺得不舒服。所以,按一定順序擺放的書本,折疊整齊的衣物,貼上標簽各自入盒的小物件,找到適宜尺寸得以剛好嵌放的小家具,以及,剛購置的收納利器、清潔利器、整理利器,都會讓我沒來由地心情大好。
同樣地,當心情焦慮或郁悶的時候,收拾屋子,是一個能夠平心靜氣的過程。心情不好,無非遇上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心頭一團麻理也理不清。強行扭轉情緒或者坐下來梳理事情頭緒,時常適得其反。疏房如疏心,要有斷舍離的勇氣,要有合并同類項的邏輯,整個過程既花力氣,也練耐心。經(jīng)常是在一場大整理之后,心情也隨之通透,清理掉的物品如同心里的淤積,被擺放整齊的東西,則像是經(jīng)過撿拾的心中亂麻。人生是一場修行,這場修行當從收拾自己的屋子,整理自己的生活開始。
屋內(nèi)物品流動,新的來,舊的去,無論新舊,皆合手堪用,有宜用宜居之地,是一個屋子的最好狀態(tài)。物品的流動和停息就如同一呼一吸,給房子帶來生命活力。借由物品位置和用途的更換,可以清晰看見房間中人生活狀態(tài)的改變,習慣或愛好的轉移,或者人與人關系的親疏變遷,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也是經(jīng)由這些流動,我們的屋子,會變得更加宜居。 想要拿到的東西,順手就可以拿到;經(jīng)過升級的工具更加趁手,也更有效率;最喜歡的書和筆總在最顯眼的地方,不惟賞心悅目,也讓人變得勤于習練所好;每個人都能輕易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喜歡呆著的地方,找到存于家里的快樂。這種正向能量會反過來影響身在其中的人,我們的生活作息會更有規(guī)律,給自己定下的計劃也得以順暢執(zhí)行,這一切的發(fā)生都無聲無息。
但人浸潤在其中,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