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內求索,永無盡頭

轉眼已2017,我將進入生命的第34年。在前30年里,按部就班的走在人生的軌道上,按照家人的意愿“穩定”前進,也一直被視為“榜樣”。這樣下去似乎也過得挺好。

但有一件事困擾著我--我一直都很清楚我的工作不是我喜歡的,這一行也不是我擅長的,但卻一直都找不到我究竟喜歡做什么。于是在將近十年里,被短暫獲得的價值感,和沒有選擇的職業方向推著前行。其實我并不快樂。

生孩子有長長的產假,老公說正好趁這段時間你可以好好想想。我說好。

但空想沒有答案。產假臨近結束,還是沒想法,唯一覺得我想要多陪陪孩子,在母親這個角色上,我是很用力的。于是延長了假期。

就在這段時間,偶然邂逅了正面管教。

在一個大咖的推薦下先看了一本書,立馬就被擊中。但它最初打動我的點和很多人都不一樣--我不是育兒小白,還很小的孩子沒給我帶來什么挑戰,我不是奔著解決問題去的。我只覺得,這些看似育兒工具的東西,對我自己有幫助。

所以,從一開始,正面管教之于我,就是打開了向內探索的一扇門。

之后仍然秉承著我“按部就班”的模式,不疾不徐的學習。家長課的系統學習,每月讀書會的徐徐滲透,當內觀的眼打開,就像生命的第二次成長,充滿新鮮與引力,這是不是我一直尋找的?

2015年5月,我認證了家長講師。直到此時,方才讓我下定決心,這就是我想要做的--做一名講師。我的初心就是,想要解決育兒問題的,我想帶給你正面管教,想要自我成長的,我更想帶給你正面管教。

在不斷學習和踐行的過程中,這門學問對我處理我和自己的關系,我和成人的關系方面,影響一直大于育兒。可能是育兒方面我早有準備,也可能是剛好攤上一個省心的娃。任何一個育兒工具,幾乎都可以恰如其分放在成人的關系中。

我從落地實用的正面管教切入,開始學習背后深刻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當琳推出了正面管教體系之上,用于深層自我發掘和療愈的鼓勵咨詢,我立刻就知道這就是我需要的。

向內看,需要勇氣。當我一步步邁向自己的深處,并不是輕松的。鼓勵咨詢的抽絲剝繭,雖然有時很痛,卻如醍醐灌頂,一句話--我終于感覺活明白了。

為什么我是“用力”的做母親的;為什么我會介意一些特定的小事;為什么我最初對于母乳有著執念;為什么那么在意別人的態度;為什么自己悲觀壓抑,也讓身邊的人壓力重重;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那樣。。

一切都在有意無意的覺察中發生。2016年中,我認證了鼓勵咨詢師,小組課結束半年后再次回看當時揭開的傷疤,突然發現,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被療愈了許多,當時最大的感受就是--清晰,有力量。

我了解了我的情緒根源,行為模式根源,我第一次,了解了我。因為看見,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當我更加接納自己,我和我的內在小孩緊緊相擁,內心就開出力量之花。

有的人問,為什么非要挖自己,經歷這個過程呢?不用了解那么深照樣過得好好的。是的,每個人有選擇自己活法的權利,我的選擇是,了解讓我更加輕松和通透,不再困于一些走不出的循環。當勇于面對自己的內在,生活才能真正由當下的自我主宰,我擁有選擇,我愿意承擔。

也有人問,為什么孩子的出生給家庭生活和夫妻關系帶來那么多的問題?我也曾經如此質疑。原來,問題一直都在,孩子只是一個讓我們看見問題的天使。選擇去正視自己,才有可能從根本解開這些結。那些走不出問題的人們,終究是沒有勇氣向內探索罷了。

所以,在我的正面管教工作坊里,我習慣引導大家深入思考,觸碰內心,不習慣蜻蜓點水只停留在育兒層面。因為任何育兒問題,歸根到底還是自己的問題。我也會現身說法推薦學員做進一步的自我成長學習。當我帶領鼓勵小組的學員,終于點亮內心的一盞燈,看到一角真實的自己,淚水帶走多年的壓抑,哪怕只是一絲的輕松,都無比欣慰。

向內求索,永無盡頭。一直感謝孩子給了我重新成長的機會,也感謝自己有面對內在的勇氣。真實的生活當然有很多的磕絆,我也還沒有修煉到笑看風云的地步,但我一直在遇見更好的自己。

收回向外使的勁,向內的道路還很長。如果你還不曾上路,愿不愿意也給自己一個重新成長的機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