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小劉的兒子特別喜歡打游戲,完全是著魔的節奏,上學偷偷打、睡覺時間躲在被窩里打,放假去游戲廳打,老師多次請家長,家長反復說教不成,開始打罵孩子,但還是一點成效也沒有。最后實在沒辦法,收繳了兒子的手機。
有一次,小劉發現孩子書包里有一個新手機,經過反復審問,是孩子買的,但他哪里來的錢呢?結果發現自己的支付寶支出了這么一筆錢;那他怎么知道支付密碼的呢?原來是自己在網上購物支付時,孩子偷看到了。
小劉非常苦惱,該講的道理也講了,該罵也罵了,打也打了,一切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了,但兒子對游戲的癡迷程度卻越來越強,他不知道該拿兒子怎么辦,而自己因為孩子的事,一籌莫展,他越來越焦慮,甚至失眠。
看著日漸消瘦的他,朋友推薦他看了心理醫生。他在咨詢中,哭得稀里嘩啦。他通過自我的認識,通過對孩子的認識,以及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他發現所有的根源在自己身上。
原來,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小劉自己特別喜歡看小說,老婆特別喜歡看電視劇。每天吃完晚飯,他們就一人拿著一個手機看,誰也不搭理誰,有時看到好玩時,他們自己樂得呵呵笑,孩子就自己看電視玩,聽到父母開心的笑聲,兒子總會好奇的問,媽媽,你在笑什么呢?爸爸,很好玩嗎?快告訴我,是不是很好玩?夫妻倆總會不約而同的回答,走開,自己玩去。就這樣,一家人各玩各的,好像都特別開心,特別充實。
兒子慢慢長大,也學會了用父母的手機玩小游戲,手機里的世界太好玩了,孩子總是玩得特別開心。后來,孩子上小學,小劉為了方便聯系,給兒子配了手機,孩子高興得手舞足蹈,開心的說,我終于有自己的手機了。
放學回家,兒子就迫不及待的拿出手機,開始玩游戲。小劉就對孩子說,只要你能乖乖的完成今天的作業,我就讓你玩一個小時游戲再睡覺。晚飯后,小劉拿出手機,躺在沙發上開始看小說,妻子拿出手機,開始看韓劇,兒子拿出手機,開始打游戲。一家人玩得不亦悅乎。
就這樣,只要孩子完成家長提出的條件,就可以開心的玩游戲,慢慢的,孩子不滿足家長給的時間,開始悄悄的玩,最后就完全變成了手機控、游戲控。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小劉后悔不已,他通過心理咨詢治療,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他從心理咨詢師那里,明白了一個道理,和孩子之間必須建立一種健康的關系,而這樣的關系,必須做到三個方面,一是真誠、二是共情、三是無條件關注。
小劉清晰的意識到,“愛是看”,是需要對孩子的用心、真誠的關注,并適時共情表達,理解孩子。而他和妻子各自沉浸在手機的世界里,根本不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當孩子想靠近他們時,他們總會推開孩子,讓孩子去尋找自己玩的方式,一次一次這樣的體驗循環,導致孩子對手機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所謂無條件的關注,就是無條件的愛。小劉發現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聽話,完成任務時,我讓你玩游戲;不聽話,不能玩游戲,會遭受打罵。導致孩子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偷偷玩,最后就成了游戲控。
父母對孩子的愛,實質是對孩子無條件的關注。不是孩子達到你的要求就開心,不按你的想法出牌就說教、打罵!孩子需要理解、需要愛!
作為家長,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