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錢志龍,是在某個無眠的深夜。實在睡不著的我,拿起手機,隨手點開了某個微信群里,來自凱叔平臺的英語學習分享。主講人,正是錢志龍。分享的題目很平淡,《避開英語啟蒙的常見誤區》。
之后的很長時間,我都特別慶幸那個無眠的夜晚,沒有找到別的可供刷屏的其他信息。讓我有機會耐心的聽完他的始于英語啟蒙,但更多是關于中西文化思考的講座。去理清之前心里一直有的困惑,以新的角度去思考,“文化母語”的問題。
錢志龍,學霸級的存在。曾任美國灣區著名的三語學校-半島國際學校的小學校長,任校長期間的一些故事,就記錄在了《校長日記》里。這部日記,會幫助你更深地去思考中西教育的互補問題。
2
當了媽媽以后,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各種放不下。
許是小時候受到古詩詞和古文背誦、逐句解析、上升到思想高度解讀的荼毒影響,心里恨不能再不用學才好。
確實,也做到了。從上大學不用再修語文課開始,那些必背的詩詞和文言文就深埋到了腳底,能忘的必須忘,忘不了的也就藏起來發霉長毛,隨它去吧。
我打心眼里厭棄的東西,當然不可能教給我的孩子。至少,在上學前我可控的范圍內,絕對不接觸。何況,有著那么多精美的國外繪本可以選擇。
可是,漸漸的,似乎感覺哪里不對。
3
孩子不到4歲時,機緣巧合在美帝上了一年的幼兒園。我們從來不問他在幼兒園學了些啥。倒是他三天兩頭帶回家的手工作品,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看的多了,就發現,原來,幾乎每次是有主題的。
伴隨主題的,通常都是一些我們知道不知道的美國節日。比如萬圣節的女巫畫,比如總統日的紙偶,比如感恩節的紙盤火雞。遇到節日的時候,基本一周都是圍繞一個主題,用不同的形式表現。
碰到中國的節日,認識的朋友會問:“哎,今天是你們的什么什么節吧?這個節都是怎么過?”吧啦吧啦。通常,我只能在老外詫異的眼光中,很慚愧承認有些節我自己根本不過,也不知道是干嘛的。
現在,我反省自己一刀切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做法時,發現它是多么的淺薄無知。希望有機會看到此文的你,避免入坑。
4
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讓錢校長在偶爾任課老師來不了缺席時,游刃有余的駕馭45分鐘左右的中文部課堂,“打一飽嗝都能嗝出個典故來”。
錢校長最喜歡的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期,也是教育家群星璀璨的時期,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我還發現這些奠基了中國現代教育的思想家們在很多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個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提筆能書,開口能吟;他們個個遠渡重洋,有學成而歸,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如瑩瑩火種傳遞回國;……但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無一例外的是在私塾打的國學底子,青年時期才留的洋。
《校長日記》中,超級大替補的錢校長幾次課堂演繹,展現傳統文化的迷人之處,讓人大開眼界。比如代中文部的美術課時,不是讓孩子們一點一橫的練,抹殺他們的興致。而是通過對美麗的象形文字的拆分,讓一只小鹿在土上飛奔,留下一路風塵的“塵”(音“塵”)。再把毛筆丟給孩子們,隨他們怎么寫,孩子們竟然也能寫出很多“大師級”呆萌的篆書。
……
美國私立三語學校校長的身份,讓錢校長得以一個我們無法企及的角度,藉由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對東西方教育做不自大、又不自小的深度思考和優劣對比。這些思考,值得我們反復品味。
有時在想,有沒有一些辦法:可以把我們的傳統,融入孩子們的生活;讓他們不需要在背誦、理論生硬拔高的基礎上去理解。把一些傳統文化的內容,以歌曲、游戲、戲劇、手工等一些孩子們更喜聞樂見,能夠鍛煉綜合能力的一些形式來表現出來?
讓孩子們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美,而不是像部分父母如我,視傳統為洪水猛獸。
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讓地球變成了一個村。“村民的首要素養是跨文化的溝通能力。”但這個能力,決不是付出母語和“文化母語”的代價,去獲得一張所謂的世界競技場的入場券。
一個對自己本民族文化沒有基本認同感的人,哪怕國家再富強,個人再富裕,其實是得不到別人真正的尊重的。這不是說我們必須全盤接受傳統。而是說,我們可以有選擇的通過生活,把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各種形式演繹,融入到孩子們的骨子里。
5
總結一下我從《校長日記》中感受最深的3點:
1. 給孩子們一個儀式感。
2. 學習可以很有趣。
3. 傳統文化里有著大智慧。
我是"牛牛的Annie“,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
如果您也看了《校長日記》,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收獲。
????????????????????
【參考信息】
參考書:《校長日記:我在美國當校長》
作者:錢志龍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 787300 23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