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前幾天,W老師來家里泡茶,無意中聊起她也在讀《哲學起步》。原來她看了我的微信提及此書,就悄悄買一本,悄悄讀。她說,前面兩部分還好,讀得很快,但第三部分“自由的本質”就讀不大懂了,云里霧里的。
? ? ? ? 這也難怪,中國人嘴里天天掛著“自由”二字,但有幾個人真的理解何謂“自由”。關于“中國人的自由觀”,鄧曉芒先生分析得太精辟了,不妨轉述一二。
? ? ? ? 儒家強調的是一種意志,他要憑意志超出自然,但是它是一種“無自由的意志”。為什么無自由?因為儒家一開始就把意志引向了一種對權力的絕對服從,即對孝和忠的嚴格遵守。
? ? ? ? 而在道家看來,自由就是自然。他們拒斥語言,拒斥符號,拒斥一切形式規范,只求內心的輕松、無拘無束、不擔責任,所以這是一種“無意志的自由”。他們崇尚自由,但這種自由是自然而然,怡然自得,不是自己有意造成的,不是自由意志。
? ? ? ? 當然,儒家、道家的區別也不是那么嚴格的,道家有一些言論近似于儒家,儒家也經常表現出一些道家的情懷。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中國人缺了任何一方都會走向偏離。儒家要是沒有道家做補充的話,是活不下去的,屈原當年的投江自殺就是因為缺了道家這一塊。后來中國的士大夫們學乖了,每個讀書人、知識人都有道家的東西,在他失意的時候可以給他安慰,可以讓他怡情養性。這就形成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圓融的人格結構。可以在窮達之間順勢扭轉,這是儒道互補的一個雙極結構,說起來很完美的,道家是無意志的自由,儒家是無自由的意志,那么這兩方面合起來不就是自由意志嗎?不是的,因為這兩方面不是統一的,而是交替搖擺的,機會主義地從這一方跳到另外一方,一會兒成了道家,一會兒成了儒家,看情形而定。當了官就是儒家,下了野就是道家,一會兒是沒有自由的意志,一會兒是沒有意志的自由。
62.這陣子,小區居民對學校各種廣播的聲音污染頗有意見。這回,也是唯一一回,我沒有勇氣站出來為學校說話,因為我也不堪其擾,工作嚴重低效。
? ? ? ? 好幾次,我到老D新任職的學校,驚訝地發現,課間操時,我們在操場旁的辦公室泡茶,居然一點也聽不到廣播的聲音。由此可見,有無聲音干擾,其實是意識問題,因為技術上根本不是問題。
? ? ? ? 中國人沒有公共空間意識,多少是因為教育長期缺了這一課。
? ? ? ? 一所學校名聲再響,倘若對聲音、色彩以及語言等軟性指標無動于衷,以及對“旁觀者”理性的聲音置若罔聞,它的“好”是要大打折扣的。
63.不少“名家”愛曬成癖(曬,網絡用語的意思是公開),曬成了他們生活的興奮劑和麻醉劑。什么都曬,毫不節制,久而久之,就會退化到欲望一滿足即沾沾自喜的動物性層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