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w - 當下的幸福

幸福可以追求嗎?

與我們的先輩相比, 我們活的更長久, 更健康, 生活的物質條件也空前優越. 但是, 雖然擁有了豐富的物質資源以及更多的閑暇, 我們好像并不比我們的祖先更快樂, 生活中的焦慮和沮喪甚至還愈發增多, 這是一個有些奇怪的現象. 無數前人努力積累, 終于讓我們享受到了空前的物質富足, 卻沒有帶來精神的滿意. 那么, 快樂和幸福, 又如何才能獲得呢?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 Flow 中試圖給我們一個基于現代心理學和實證研究的答案:
"幸福并非瞬間發生;它與運氣或概率無關,用錢買不到,也不能仗恃權勢巧取豪奪;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縱,而是取決于我們對外界事物的闡釋。實際上,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只有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幸福的悖論. 只有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肯定自己的人生, 才會覺得幸福, 直接去找反而不會奏效. "不要以成功為目標—你越是對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錯過它。因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須因緣際會……是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時,意外獲得的副產品。"

這段絕對算得上曲折艱難的旅程, 就從控制意識開始.

意識: 我們所能控制的快樂泉源

按照外部-內部的區分, 我們可以把人對事件的感知過程分解成兩個部分:
事件 -> 意識 -> 感受(評價)
資訊 -> 意識處理 -> 對我們[1]是威脅, 支持, 還是中立?

如何"控制"我們對事件的感受, 也就有了下面兩種思路:

  • 控制事件: 看上去是最直接的手段. 但很多時候事件客觀發生, 不由我們控制. (注: 可以嘗試極簡行事, 減少進入我們感受的事件, 從而節省處理這些事件的心力.)
  • 控制意識: 同樣的事件發生, 我們對它的闡釋不同時, 就會產生巨大的差別. 上學時遇到一道解不出來的數學題, 我們可以把它當作自己不擅長數學的證據, 從而放棄尋找答案, 也放棄對數學的進一步學習; 也可以把它當作拓展自己能力的一個挑戰, 開始學習新的知識, 嘗試解決它. 即使在極大的人生悲劇發生時, 也總有一些人可以運用意識, 在艱難的情況下繼續推動自己成長.

"這兩種策略都不能單獨采用。改變外在條件一開始可能很奏效,但一個人若控制不住自己的意識,過去的恐懼與欲望很快又會浮現,并喚醒舊有的焦慮,即使到加勒比海買一座小島,滿布武裝保鏢和警犬,也不能創造內心的安全感." 我們真正能控制的, 通常不是外在條件, 而是我們自己的意識, 即我們體驗外在條件的方式.

那么, 我們怎么控制自己的意識呢?
在天生的混沌條件下, 意識主要受本能操縱, 我們渴了想喝水, 餓了想吃飯.
現代人生活在社會中, 社會也通過形形色色的手段控制我們的意識. "在復雜的社會中,有很多強勢團體執行著社會化的工作,有時它們的目標乍看似乎相互矛盾。一方面,學校、教堂、銀行等官方機構致力于把我們塑造成拼命工作與儲蓄的負責任公民;另一方面,商人、廠商、廣告商卻不斷哄騙我們將辛苦賺來的錢悉數購買令他們獲利的產品。此外,還有賭徒、皮條客、毒販組成的地下組織,提供禁忌的快樂,它們完全與官方那一套相呼應:只要付錢,它就提供放蕩的快樂。盡管透露出的信息截然不同,但結果基本上是一樣的:剝削我們的精力以逞其私欲,使我們淪為社會制度的附庸。"
"要克服現代生活的焦慮與沮喪,必須先從社會環境中獨立出來,不再孜孜以求,只以社會賦予的賞罰為念。要具備這樣的自制力,個人首先得學會做自己的主人,必須能不受外界影響,自己找到快樂和目標。這項挑戰說易不易,說難不難。說容易是因為這種能力就在每個人的掌控之中,說困難是因為它需要的毅力相當難能可貴,在現代更是少見。更重要的是,在控制體驗之前,對決定事情先后順序的態度必須先作大幅調整。"

意識的兩個極端: 精神熵與心流

內在失序, 精神熵(psychic entropy)是指資訊與既定的意圖發生沖突, 或使我們分心,無法為實現意圖而努力. 這些情況使注意力轉移到錯誤的方向(如痛苦, 恐懼, 憤怒, 焦慮, 妒忌), 不再發生預期的功能.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優體驗. "當發覺收到的資訊與目標親和, 精神能量就會源源不斷, 沒有擔心的必要, 也無需猜疑自己的能力. 我們不再懷疑自己, 只因為我們得到了明確的反饋:'你做的很好!' 積極的反饋強化了自我, 使我們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照顧內心與外在環境的平衡."
在最優體驗出現時, 一個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 以求實現目標; 沒有脫序現象需要整頓, 自我也沒有受到任何威脅, 因此不需要分心防衛.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用 flow (心流/福流) 描述人們處于最優狀態時的感覺.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體驗過心流狀態. 經過心流, 我們變得更復雜, 有了更多的能力. 我們是否可以主動追尋這種充滿樂趣的專注狀態呢?

獲得心流

心流的八個要素:
"樂趣的出現主要有八項元素。一般人回想最積極的體驗時,至少都會提及這些元素中的一項,或是全部。首先,這種體驗出現在我們面臨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時。其次,我們必須能夠全神貫注于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這項任務有明確的目標和即時的反饋。第五,我們能深入而毫不牽強地投入到行動之中,日常生活的憂慮和沮喪都因此一掃而空。第六,充滿樂趣的體驗使人覺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第七,進入“忘我”狀態,但心流體驗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覺又會變得強烈。最后,時間感會改變—幾小時猶如幾分鐘,幾分鐘也可能變得像幾小時那么漫長。這些元素結合成一種深刻的愉悅感,帶來無比的報償,并擴展成極大的能量,僅是感覺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價”了。"

游戲, 運動等活動中, 事件經過良好設計, 更可能幫助我們獲得心流. 但是原則上, 萬事皆可產生心流. 重要的不是做什么, 而是怎么做.

我們到底怎么做才能獲得更多的心流呢?

如何自得其樂 設計心流

第一, 確立目標.
產生心流的目標通常來源于自我意識, 而非外界. 明確目標, 會帶給我們行動的自主性, 即我們出于自己的想法而進行行動. 這有利于我們投入在行動之中. 思考目標時, 我們要明確方向, 行動規則與反饋. 這些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在行動過程中集中注意力, 也是心流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 全神貫注.
行動時, 我們需要考慮在目標, 行動規則與反饋. 專注感受環境的反饋與目標的差別, 修正自己的行動, 不斷向目標前進. 要想做到這一點, 我們首先要學會在行動的機會與本身具備的技能之間取得平衡. 也就是說, 行動目標的復雜性要恰到好處, 比我們現有的技能高出一點但又不太多. 如果我們通過切實行動發現目標的問題, 也需要接受現實, 并在必要的時候修正目標.

第三, 避免過于自我.
心流行為的關注點是目標與環境, 而不是自己的表現或者別人怎么看.

以經典的手機游戲 Temple Run(神廟逃亡)作為例子, 我們可以把設計心流的幾個要素看得非常明確. 我們的目標很簡單: 跑得更遠一點. 行動規則無非是向左或者向右, 反饋則是在游戲中存活或者死亡. 而行動的機會-游戲難度隨著跑動距離延長逐漸提升, 始終和我們當前所具備的技巧相當, 但又略高一籌, 因此我們必須全身投入, 開發出新的應對技巧, 才能存活下來, 在游戲中跑得更遠. 在真正跑得很遠的游戲中, 我們不再關心自己具體跑了多遠, 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行動的機會之中.
值得提醒的是, 心流會上癮. 如果我們沉迷于心流之中, 放棄了對意識的控制, 反而被心流控制了自己, 可能就是壞事了.

總之,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 不斷提醒自己行動的目標-行動規則-專注反饋-挑戰適中, 那么就可能在任何情況下產生心流. 從而把生活變成提升個人復雜性的有趣挑戰. 一個值得考慮的行動策略是把心流設計日常化 (routine), 把心流的這些要素作為手邊的指南, 時常提醒自己.

享樂與樂趣

談到如何獲得快樂時, 我們首先想到的常常是享樂. 比如睡眠, 休息, 美食和性. 現代社會的高度分工帶給我們更多的閑暇, 但我們卻驚訝地發現, 閑暇不等于樂趣. 我們比前人用更多時間享樂, 卻似乎沒有得到更多的快樂. 這又是為什么呢?
也許, 閑暇只是得到快樂的必要條件, 除了擁有時間, 我們還需要做正確的事情才能得到快樂. 享樂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它只能把我們的心靈從肉體需求引起的精神熵的狀態恢復平衡, 它更多的作用是消除負面情緒, 本身不能帶來正向的幸福感.

人類的心理機制似乎很自虐, 對心靈的控制薄弱, 且悲觀傾向多于樂觀. 所以當我們任由自己的意識集中到自身時, 多半會引起負面情感和精神熵.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 我們發明了報紙電視等信息源, 來吸收自己多余的注意力. 但是, 這些方式都只能消除負面情緒, 不是最好的度過閑暇的方式.
而心流帶來的樂趣與享樂是本質不同的. 因為心流可以提高自我的復雜性. 因此, 享樂轉瞬即逝, 樂趣回味無窮.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毫不客氣地指出, 休閑其實未必比工作好. 之所以我們認為休閑更好, 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會[2]和他人的影響. 從心流角度來看, 也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更有樂趣的休閑選擇.
比如, 通過書寫, 唱歌, 舞蹈等創造性行為, 我們可以把自己的主觀體驗表達出來. 表達性的活動使我們更加輕松, 覺得觸及真正的自我(而非被社會要求的那個角色). 如果我們長期堅持這樣的休閑活動, 我們就在自己的富有樂趣的創造性表達之中, 感受到自身的成長, 自己不斷提升自身的復雜度.

在挑戰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復雜性, 可能是人類所獨有的深層樂趣泉源, 有了它, 將會得到自給自足的快樂. 建立自己的心靈秩序與節奏, 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識, 不斷獲得更大的復雜度.
享樂和樂趣的討論, 并不是號召大家放棄享樂, 壓抑自己的需求. 重要的是, 享樂和樂趣就像名為幸福的木桶的兩塊木板, 提供的是不同性質的快樂, 也不能相互替代. 它們都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享樂和樂趣相得益彰, 我們的生活才會在生理愉悅和自我的復雜性上獲得平衡.

改寫命運交響曲

也許是由于人類基因的局限性, 我們的心理機制和意識極為容易跑偏. 提升自我復雜性的道路看上去會通向美好的終點, 但在路途上, 我們一定會面臨無數的困難. 我們在壓力下的反應和主觀體驗, 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是轉禍為福, 還是被困難擊倒.
那些經歷艱難困苦, 卻享受到生活的樂趣的人, 具有下面這些特點:

  1. 自我肯定. 我們的天性是把危機主觀化, 從而產生對自我的懷疑, 意識和注意力也就從專注的行動轉到了負面情緒之中. 為了擺脫這種悲觀的天性, 我們需要用理性對待我們的處境. 不把環境視為敵人, 也不堅持自己的目標和企圖必須凌駕于一切事物之上. 明確問題中, 自己和環境各自的地位和界限. 把自己當成周遭的一部分, 應當在運作的體系當中盡一己之力. 要對自我, 自己的處境, 自己在環境中的地位, 都有相當的信心. 既不妄自菲薄, 也不自視過高.
  2. 注意力集中于外界. 注意力集中于自我的無秩序時, 我們的負面天性又會暴露出來, 產生大量負面資訊和情緒, 引起難以避免的精神熵. 我們行動時, 需要時刻保持開放, 留意外界的變化, 作出相應的調整. 把自己作為環境的一部分, 而不試圖用自我意識控制環境.
  3. 找尋新出路. 兩種方法: 一是集中注意力消除障礙; 二是考慮整個狀況, 看看能否找到更為合適的目標. 很難說哪個方法絕對的好, 真正重要的問題也不是如何尋找出路, 而是這里的選擇, 對于我們的人生目標有無意義, 能否幫助我們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也許理性是人類面對自己的天賦弱點時, 擁有的最強武器.

追尋人生的意義

把心流的畫面推而廣之, 我們可以在整個人生之中, 都用心流的方式, 不斷增加自我的復雜度嗎?
追尋人生的意義, 也許需要我們擁有和諧而一貫的人生主題, 肯定自己的人生.

暢想人類的未來: 從某種角度來看, 復雜性的提升才是人類作為個體和整體的成長與進化. 如果社會能支持每個人不斷提高個人的復雜性(而非像現在這樣試圖控制每個人成為社會的附庸), 那么人類作為整體的復雜性也就會不斷增長. 最終, 人類也許能把自己的獨特性發揮到極致之后, 整合成為宇宙的一部分. Gaia? 笑:)

結語

這就是追尋幸福的旅程. 它并不那么容易, 甚至還需要相當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但在這段旅程之中, 我們收獲的不只是全神投入的樂趣, 還有不斷成長的自我.
現在, 你準備好踏上這段追尋幸福的心流之旅了嗎?


注釋:

  1. 注意到我們的一個天性傾向是, 把事件歸納到自身上面, 即用事件對我們的好壞來評價它(這是多么自以為是的一種天性啊...). 但是, 很多時候事件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 事件只是客觀的, 并沒有威脅或者支持我們的動機. 因此, 用"好壞"評價事件, 很多時候是無效命題(invalid argument, 既不是真命題, 也不是偽命題, 而是命題的語言內部存在著矛盾.), 再考慮到人類似乎天性悲觀, 更多時候會把事情解讀到不快樂的方向, 從生活是否快樂的角度來說, 這就很可能是一個不太好的行事思路.
  2. "不幸的是,成長與樂趣之間自然的關聯會漸漸消失。或許因為入學以后,學習就變成了一種額外的負擔,掌握新技能的興奮不見了。一般人很容易自囿于青春期發展成形的狹隘的自我中;太過于自滿的人往往要求附帶的報酬,才肯在新目標上投注精神能量,以至于無法再從人生中汲取任何樂趣,唯一的積極體驗只剩下享樂了。"--這也許是社會帶給我們的意識的禁錮. 然而, 體驗到心流的樂趣也并非享樂那么容易, 就像全情投入的閱讀總比隨手打開電視難上很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