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總是向往遠方的風景,有一天,一個念頭突然涌出來,我對武當山了解太少,要是有一天我離開十堰,難道我還千里迢迢來看武當山嗎?那就太好笑了!上武當山還是20多歲的事,那時候全程都是爬上走下的,青春易逝,歲月無情,容不再年輕的我小小感慨一下。千年道教名山就在我的眼前,我卻長期無視 ,不由得責備自己,定下目標,今年一定要去武當山,從夏念到秋,再念到冬,轉眼冬天,冬天沒什么好景致,算了,下雪再去吧!
今晨起來,陽光灑滿人間,我嗅到了陽光的芳香,滿大街的人都抗拒不了陽光的誘惑,背著行囊走在陽光里。我也沒有抵抗力,我在想,我要去哪里?才不辜負這陽光。大致的方向應該朝武當山方向走。把吃的喝的準備好,背上行囊出發,坐上202公交,也許善水街,也許玉虛宮,轉念一想,才玩過啊,不新鮮,最后決定上武當山吧,下車已然十點半了,腿腳也不怎么利索,不上金頂,走哪是哪吧。
進了山門,游客稀少,淡季。山門的賓館酒店街房都是仿古建筑,倒也和諧,但覺局促了一些,我任性地拍了一些,你看。
坐上景區公交,車子蜿蜒在崇山峻嶺,群山好像和尚們穿上百衲衣,山上有各種顏色的花布,雖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時令,也還是有些頑固葉子沒被雨打風吹去。然后,在紫霄宮下車。這里須買門票15元道士才讓你進門。
外觀層層的殿堂,像是依著山勢壘疊起來的,殿堂樓閣,鱗次櫛比,兩側則是東宮、西宮,它們自成院落,幽靜雅致,而這種順應自然的建筑思想,則充分體現了道家文化的內涵,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高超藝術。
聽說紫霄大殿是武當山唯一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結構殿堂,這座抬梁式大木結構的道教建筑在全國古建筑中極為罕見,它充分利用了地形落差,建在三層高臺之上,顯得宏偉壯觀,氣勢軒然。
因為紫霄宮是武當道教為皇家祈福的地方,地位特殊,所以布局莊重,陳設考究,各殿堂內道教崇奉的神、仙濟濟一堂,同神案、供器、法器這些陳設物一起,構成了神秘玄虛的神仙世界。宋、元、明、清各朝代皇帝經常下旨在這里設壇建醮,為祖宗在天之靈祈福頌德,同時也祈求天神的護佑以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統治穩固。
雖然了解一點道家思想,實話我不懂建筑,對道教的神祗也搞不懂誰是誰,因此進門就只是任性地拍拍拍,你就任性地看看看。
然后在上車坐到南巖。下車走了一段很長的石板路,沿途無風景可言,只有幾個石碑拍了下來。
遠觀南巖宮
南巖宮整體布局是人工與自然巧妙融合的杰作。古代畫家筆下的“仙山瓊閣”、“丹臺曉晴”等意境,在南巖得到了真實的體現。1996年,南巖宮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當山三十六巖中最美的一處便是南巖宮了,南巖宮又名獨陽巖、紫霄巖,是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圣境”。南巖峰嶺奇峭,林木蒼翠,上接碧霄,下臨絕澗。據傳說,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就曾在南巖修道,至今這里還留有他作的一首詩。史書盛贊南巖是“分列殿庭,晨鐘夕燈,山鳴谷震”。在這里,把“晨鐘暮鼓”用作了“晨鐘夕燈”,說明了當時南巖建筑布局錯落有致,到了晚上,這里的燈火成了別具特色的景觀。
參觀僅存宮中石殿,石雕仿木結構,殿內有“天子臥龍床”組雕和“三清”塑像,四面環立500鐵鑄靈官塑像。殿外崖前有雕龍石柱,橫出欄外2.9米,寬僅30多厘米,上雕盤龍,龍頭置一小香爐,俗稱龍頭香。石殿右下方崛起一峰,上建梳妝臺、飛身巖、相傳為“真武”舍身成仙之所。
我也秀一下。
跟山西的懸空寺好有一比,都是絕壁突起,凌空起高樓。碑帖這么多,顯見南巖在武當山風景區的地位不一般。
甘露井
絕壁上的迎客松,跟誰好有一比呢?想想。
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是歷史文物,比我們還值錢哦!
看完慢慢順著原路返回,路上犒賞了自己一個烤玉米,補充體力。坐車返回太子坡。
到點下車,爬長長的石板來到太子坡。
相傳凈樂國太子15歲受他的師父紫氣元君的點化,來到武當山修煉,最初就住在這個坡上,所以就稱為“太子坡”。太子在這里修煉一段時間后,曾一度灰心,意欲下山還俗,當走到磨針井時,紫氣元君化成老婆婆借鐵杵磨針點化他后,復回山中靜心修煉,所以太子坡又叫“復真觀”。難怪下面的道觀叫磨針井,可鐵杵磨成井的故事不是詩仙李白留下的么?腦子混亂了。
太子坡是明永樂十年(1412)敕建。清康熙年間曾三度修繕。太子坡的建筑充分利用了陡險巖石下的一片狹窄的坡地,縱橫序列布局,紅墻環繞,復道曲折,使建筑與環境緊密結合,是武當山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道觀,有“一里四道門,九曲黃河墻,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四大奇景。
我再任性地拍拍拍,證明我是真的來了,不來虛的,有圖有真相。看圖。
一柱十二梁
四點半,游客們都像鳥兒歸巢一樣急著往山下趕,我也跟著下來了,冬天的確太陽說落就要落的。等車時候拍到兩個美片,夕陽余暉映照天地的瞬間。
5點半回到山門,坐上歸家的公交。任性的一天,快樂的一天,自由的一天。實現了道家的最高境界逍遙游。順風順水,不慌不忙,氣定神閑,自由自在。仰觀天文,俯察地勢,呼吸精氣,游行天地。
仙人的滋味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