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形成不是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這本書和我之前讀的《轉行》核心思想很接近,都是強調自我決定論而非自我發現論,只不過這本書更廣泛,針對的是整個人生,而轉行則圍繞職業生涯展開討論。
我讀這本書受到的震撼比轉行大了很多。一是文化因素,這本書的作者為同時代的國內人,舉的例子都是貼近生活的熟悉的案例,書中有好幾處描述讓我感同身受。《轉行》則是典型的美式書籍,大篇幅的案例不適用于國內國情,讀起來有一種隔閡感。二是這本書提出了很多實用的方法技巧,但又不局限于操作層面,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種人文關懷,這種感覺很少在閱讀非虛構書籍時體會到,讀此書讓人感覺精神受到了撫慰。
早幾年讀此書由于經歷不夠我可能沒這么激動,如果過了30再讀可能又會覺得此書內容過淺而喪失興趣。只能說,我在恰好的時間讀到了這本書,這本書所講的內容又剛好貼合我目前的狀態,這次的閱讀體驗可遇而不可求。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針對每個部分我總結了一個最觸動我的點,做為閱讀此書的輸出。
行動:如何發現和改變人生假設
這部分收獲了一個工具:心理免疫的X光片,由此讓我意識到了我的一個人生假設,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這一點之前在這篇文章寫過裸辭周記Week4:又回到了起點。
思維:不要停留于自我,而需要與世界互動
這部分最大的驚喜是發現了一條新的道路:向外去探索世界,而不是往內關注自我。
這部分其實我做了很多筆記,很多有收獲的點,但都比不上下面這段話:
人總是兜兜轉轉于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好像搞清楚這個就能獲得成長。所以我們會很在意自己聰不聰明。
聰不聰明不是我們的特性,而是我們與環境互動方式的特性。如果這種互動方式好——世界向我們提出問題,我們努力解答問題——我們的能力就會在這一問一答中成長起來,所謂的自我也會變得豐富起來。如果這種互動方式不好,比如,你覺得世界和他人太危險,這種互動就會中斷。我們會把注意力投射到自我身上,以此來回避世界的挑戰。
你可能還會經常問自己:我是什么樣的人?別人會怎么看我?我這么是對還是錯?我們原本是想通過解答這些問題來發展自我,但因為沒有和世界的真實互動,自我發展反而停滯了。
所以,不要讓這種互動停止。否則,你就會死守著一個僵化的自我評價停滯不前——無論那些評價是聰明、能干、懂事或者別的,也無論那些評價來自于父母、師長、領導還是心愛的人。
不要太執著于自我。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這個世界互動才重要
關系:把關系放在系統的視角看待
這一部分的啟發是:把自我放進關系中看待,把關系放入系統中看待。
我之前對自我的概念,都是獨立于關系的,這部分打破了我的認知,讓我意識到自我和關系密不可分——關系和自我相輔相成,不可分離。
走出瓶頸:兩種選擇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兩個名詞,經濟選擇和心理選擇。這個概念讓我意識到我陷入了一個巨大的誤區:把所有選擇都當作了經濟選擇。
經濟選擇是指用經濟學的模式來思考怎么選擇,考慮各方面的利弊得失,來指導我們的選擇——但這個決策模式有兩個弊端:信息不完備,和我們并未作出真正的選擇,只是信息的加工和計算者。
心理選擇是關注現在,而不去考慮未來的利弊得失,把選擇看作是不同自我的競爭,去思考每一個選擇背后可能的自我是什么,我們愿意成為哪一個自我。
經濟選擇是根據外在作出的選擇,而心理選擇是根據自我作出的選擇——后者意味著我們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往往讓人逃避。但只有心理選擇,才能不斷塑造可能的自我。
人生地圖:否定的歷程
這一部分無法分割來看待,而是作為一個整體讓我回顧了我的人生經歷,想拋開書談談自己的感受:
關于自我,我算一個探索的比較多的人。我從中學時代就困于這些疑惑,想要了解自我和世界,有時候我覺得我找到了答案,有時候又完全喪失了信心。最近這一年才發現,我的方法完全錯了——我在尋找沒有答案的答案,試圖在一個半成品中去找到成品,又因這個行為停止了創造。
我一直以來都試圖去尋找人生的答案和真正的自我,就好像在一幅畫沒畫完之前嘗試去看到畫面全貌,而這個找尋的過程,也讓我從創造的狀態變成了凝視,停滯了繪畫的過程。這種凝視的模式讓我在青春期的某個階段受益,讓我覺得我在尋找一種真相,是一個求知者。然而隨著人生不斷改變,這種模式帶給我太多痛苦,我需要改變我的行為,從凝視變為創造,去探索新的人生地圖。
這是一種否定,但也是自我發展的必經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