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共1800字,個人廢話400(當然可跳),大致閱讀時間約4min.
以下內容為生活里的小感悟&碎碎念,可直接跳至文章導圖部分開始閱讀。
周一的時候是七月末,ACCA九月考季正常繳費時間的最后一天。
看著時間逐步流向GMT24點(格林尼治時間),報名費從109£就要翻到200+的時候,我開始認真考慮到底要不要報。
我先問了自己:A考還要接著考嗎。
這個答案毋庸置疑,就跟學車一樣,痛苦歸痛苦,該學的還是得學,該考的也還是得考。放棄?不存在的。
糾結的點主要在于:暑期實習每天占用時間這么多,回家又沒有學習環境,實習結束都到八月下旬了,九月初的考試,還能備考嗎?
或許這份實習帶給我的很大一部分價值也在于此,眼下的生活,還是能夠逃回避風港的體驗;幾年之后,就要變成無處可藏的經歷了。
想想現在還借著老姐的東風,住的離公司不遠,日后只可能住的更遠更小,想想自己每次加班完出來,連個沒故障的摩拜都掃不到,真的就是一時心塞凝噎了。
不趁著現在還沒那么多包袱去學,以后怕不是就真的學不成了。
意義&思考
1.提高專業姿(zhi)勢(shi)水平&增長見識
印象里有個文化人說過,大學里,要漲的就兩識,知識和見識。
考同專業相關的證書,提高知識水平,拓展寬度,推進深度都是極有可能帶來的結果。
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并不能滿足專業上深度與廣度的需要,譬如僅僅周二時的財務管理,憑什么就能把每天金融市場里涉及百億金額的投融資活動說得通透?
至于長見識的問題,越高難度的考試,你在備考過程中所遇到的人,層次相應的也會越高,接著你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是那么廣大,而自己先前所做的努力又是有多么不足。
另一方面是可以發掘自己的興趣所在,倘若你真的對自己所選專業無愛,那比如我喜歡健身,為什么不去把教練員,營養師統統都考下來?
2.倒逼
誠然,有求知欲的學生的確不會僅僅滿足于課本上的專業知識,可在時下,愿意或能夠扎扎實實學好專業課的人卻又越來越少。
于是通過考證的形式,倒逼自己沉下心去學習的方式就又成為了夯實專業課基礎與能力的一種手段
畢竟考不過,報名費就要打水漂了。當然,如果你不心疼報名費,那一定是你報的考試還不夠貴。
同樣,一個有良好自我修養的學生,在積極備考的過程中,一定也會相應的收獲到寶貴的知識和見識。
3.增添砝碼
訂目標之前,先想想自己有什么,為了目標又需要拿什么去交換。
僅就會計專業舉例來說,想想當初自己做著入職四大的夢的時候,自己除了專業勉強符合對口,其他一無是處,那學歷尚且不能更改,就只能從行業特點:證書多,職稱多這里下手,來增添求職砝碼。
我們總是聽說什么專業好就業,什么專業不好就業之類的說法,甚至還有所謂的專業好壞之分,(一如我當時從管科轉去會計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當然我也實在是對代碼無感無愛無能)
但其實這些言論現在看來都不過是放屁。
因為從來,也永遠不會是專業不行,是我們人不行。
再換計算機行業來說,我一個發小,同齡人,方弱冠,也不是名牌本科,都去本地一家知名軟件公司給人敲了一暑期的代碼了。
不由想到凱文史派西演的《Margin call》里那個麻省理工畢業的念動力與機械工程的Phd,被問到為什么來金融行業,而不去從事專業相關的比如航天事業的時候,他回答:
都是跟數字打交道的工作,本質差不多,更何況這里的薪水要優厚的多。
那么你還要跟我抱怨某些學科某些專業沒用嗎?
4.危機意識
再看所謂的某些行業好就業,的確,哪兒都需要做賬的人,可讓你拿著小幾千的工資整天就做賬報賬,職業生涯的終點都清晰可見的時候,很多人卻又不情愿了。
更不要提眼下AI興起,搞不好帳做到一半就遭遇中年危機了。
考證的時候會連帶著讓你去了解,去認清這個行業的走向和趨勢,避免自己,至少警醒自己,淪為那個被AI替代的失業者
建議
1.如我上述論調中一直強調的,首先是去考同專業相關的證書,這樣才有我們所說的這一切屬性加成。
2.真正有實際作用的證書。比如office,很多人單純為了好通過去學access,那我覺得你不如花錢買個假證了;導游證是真的比較后悔自己還沒考;營養師也因為自己健身而顯得很有意義(但卻被取消了)
3.英語也還是要考證的,一旦不持續學習,就會固步自封。
以為自己很厲害,結果別人掏出的都是二口二筆雅思7.5,自己卻連個六級才勉強過個600,除了干瞪眼還能怎么辦。
再有就是考點有含金量的。花580去考個BEC中級?僅僅圖過?不如省了那個功夫和錢去把六級刷高點了。
雅思有條件一定要考,一定要考,一定要考
至于為什么,很簡單的,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光讀懂這個名字,你還感覺不到它的權威性嗎?
一切的實力,都是需要東西來證明的。
4.實在不知道考什么好?老鐵,看看哪個報名費比較高,就考哪個吧
Hope this will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