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完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后總覺得還欠缺些什么,于是又重讀了一邊民國老版本的《怎樣讀書》。
無疑,兩本書都是極為經典的作品,可能前者更廣為人知一些。這也許是因為國人普遍的對這類實用性的方法論作品較為不屑,尤其是有關讀書方面,似乎讀書就是中國人與生就懂的技能。因此國人有關如何讀書的論述較少,愿意去讀這類論述的更少一點。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有關讀什么的討論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的確,這么些年月以來我很少考慮過有關哪些書值得讀,哪些書該精讀,哪些書又該放過的問題。以至于讀書的過程變成了單純的娛樂,除此之外鮮有提升。作者力薦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史哲經典,在閱讀這些思想深邃的作品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從而進一步去感知世界,理解人生,成長成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至于書中提到的閱讀方法,就顯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知乎上有人評論說這些內容于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中的現代文閱讀技巧無差。這也不是說是貶低這本書,方法本應融會貫通,只是可惜我們很少將這些正確的方法用于考試之外。書中指出的具體的方法就不在這里簡述,相信作者原本的闡述要比我的好上千萬倍。讀完整本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找明了讀書時思考的方向:其一,讀完每一本書后,我們都應該能明析這本書到底講了些什么,最好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其二要思考這本書于自己又有什么關系,自己從中得到了什么;其三,每每完全讀完后,提出自己中肯的評價。若思考能完全覆蓋這幾點,便也算將一本書吃透個八九分了。
《怎樣讀書》集合了民國時胡適,蔡元培等幾大學者,教育家們所發表的關于他們本人的讀書經驗。雖說各篇的主題皆是圍繞讀書來談,但內容展開卻涉及到做人,明理等方方面面,篇篇皆是經典。這里僅提煉出一些《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沒涉及到的幾點讀書方法,來補充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首先是讀書要剋期,也就是讀書要限定時間來讀。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往往很少有能有一段較為完整的時間去閱讀,每天能抽出一點時間讀書就已經很不錯了。這就更加要求我們應該剋期讀書,明確規劃讀一本所應花費的時長,避免因戰線拉的太長致使對閱讀過的前文遺忘,甚至興趣缺失。就如同我們背單詞,沒有明確規劃的人今天翻開從第一頁開始,過幾天翻開還是第一頁,鮮有進步。再一點讀書范圍要廣,內容要博。這個乍一看似乎與大多數學者認為的讀書要精要讀好書有沖突,其實不然。讀書范圍廣并不意味著亂讀,而是有的放矢的選擇一些涉及不同方向不同內容的讀物,以期增加自己的知識面,拓展自己看問題的角度,逐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觀。
總的看下來,無論是什么時代,來自哪里的先哲所歸納的讀書方法都可以統籌為:好讀書,讀好書,勤讀勤思,思學合一。其實我們讀書并不一定非要列出多漂亮的大綱,最重要的還是要思學合一,才能真正的從書本中汲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