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近期要參加騰訊的產品管培生面試,為了提前感受下氛圍,組織了這場模擬群面,十個人參加。
模擬開始前十分鐘,我提議大家首先自我介紹熟悉下。有同學以“這是待會群面的環節”為由否定了提議。
所以,群面前大家真的不需要相互介紹了解下嗎?小白表示很懵逼。
說下群面情況。
題目是“針對大學生最痛的痛點,設計一款產品”。
因為沒有產品經理的經歷,緊急惡補了一些。學了兩條定律:(已知產品)產品定位——用戶需求——解決方案;(未知產品)用戶場景——目標用戶——用戶需求——解決方案。本想著懷揣萬金油,不至于表現太low,整個面試下來,我才覺得高估了自己。
說下我自己的感受。
由于提前大家并沒有互相熟悉,人員到齊后便開始了。我是第一次參加,雖說之前看了一些面經,但仍是懵逼的,不太懂該做什么。加上我并不了解PM這個崗位,心里有點膽怯,生怕自己說錯了,帶偏了流程或耽誤了時間,這種心理導致我在群面中并未積極針對題目去思考和討論。我認為是導致我整體表現很low的重要原因。
這次群面的組織者首先跳了leader,簡單介紹了下時間分配,大致是3分鐘自我介紹,5——7分鐘確定痛點,5分鐘確定產品,10分鐘提出解決方案,5分鐘總結。
(一)自我介紹
10個人,3分鐘的自我介紹,平均每個人18秒。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兩位男生,一個說自己之前在百度做過相應的崗位,另一個說自己有個幾次創業經歷。
他們的優點在于,在十多秒的自我介紹環節充分將自己的經歷與崗位做了匹配。一方面你會覺得他們蠻牛逼,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壓力(當然這個壓力因人而異,我是很容易形成的),另一方面會自然吸引面試官的關注。當然,這樣說也有風險,如果在后面的環節表現不佳,被淘汰的幾率更大。
還有一個女生給我的感覺也不錯,她說了句“希望在接下來的談論環節可以給大家多貢獻idea”,事實證明,她在接下來的環節結合自身的經歷的確貢獻了蠻新穎的idea。至少她的idea我覺得產品要求契合度蠻高,不過后來有人認為這個并不算“最痛的痛點”,直接給否了。遺憾的是,她沒有再爭取一下。
還有一個細節,我旁邊的女孩在別人自我介紹時,差不多記下了每個人的名字,最后在點評時沒有用代號稱呼被人,而是直接叫了名字。我感覺蠻好,第一、細心;第二、反應快。至少我是介紹完自己后就處于放空狀態。
這個環節給可以總結的是,自我介紹中突出自己與崗位的匹配度,當然,千萬別吹牛逼,畢竟自己挖的坑還要自己填。
像我這種不適合做timer、leader、reporter的菜鳥還是安靜地做個speaker吧,畢竟能否完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是群面考察的重要點。
所以,我的自我介紹可以這樣說“大家好,我叫XX,來自哪個學校哪個專業,有過什么經歷(經歷一定要和崗位匹配),希望在接下來的談論中可以貢獻好點子”。
(二)用戶場景確定
這一環節,leader讓按順序來一個一個說,然后大家就開始“吐槽”,當下我覺得大家貢獻的點子蠻好,挺符合“最痛的痛點”。事后想下,其實從這里開始就有些跑偏了。題目中說“大學生”,大家就默認為目標用戶確定了,這其實給自己挖了挺大一坑。“大學生”這一群體覆蓋面太廣了,群面的同學可能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年級不同。業,性別也不同,地區、年級,專業、性別的差異很可能導致大家對“痛點”的關注僅限于從自身經驗出發,比如有同學提出的各類功能卡太多,不方便,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點子,但有的學校在這方面做的很好,這顯然并不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痛點”。所以目標用戶范圍過于廣泛可能后期的產品定位上不夠清晰。如果是設計一款需要盈利的產品,盈利模式存在風險。
我感覺首先應該將目標用戶細分,一來范圍縮小,目的會比較明確,節省時間,二來設計上更具針對性,圍繞一定群體發力,定位會更清晰。
比如可以將目標用戶鎖定在“研究生”這一群體,做一款研究生專屬交友軟件。理由如下:一研究生活動范圍多集中于實驗室或圖書館,交友范圍狹窄;二交友甚至婚戀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對于研究生來說是重要且緊急的事;三有相應的統計表示“找對象”的確是最困擾研究生的問題,對我們的產品提供了數據支持。
當然在場的同學提出了大學社團信息閉塞,學生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有些有趣但小眾的社團缺少展現平臺,關注度低,生源少,最終可能導致社團有名無實。并且校外的資源想找社團合作時,缺少社團的信息也無從下手。這一點頗具針對性,社團是每個大學都有的,運作模式差不多,問題具有共性。
除了 用戶的細分,這一環節的另一大感受是,千萬不要按順序一個一個說。首先,按順序,如果有同學沒有準備好,又到他了,很可能會硬著頭皮亂說一些,反而浪費時間。直接進行腦暴,沒有點子的同學可以順著別人的啟發添加補充意見,討論也會更順暢。
這次群面雖規定了用戶場景確定為5—7分鐘,但事實上,在規定時間內,大家并未達成一致,以至于在產品設計環節時仍有同學跳出來質疑“痛點”是否為“最痛點”。
(三)產品確定
產品確定環節,有同學提出做愛撲的成本高,且本產品是不需要考慮盈利問題(我也不太明白從題目中怎么可以看出這個產品是不需要考慮盈利問題的),所以直接選用了微信公眾號的形式。
所以產品確定這個環節雖然預留了五分鐘,事實上,大概三分鐘就確定了用微信公號。接下來的十多分鐘是在討論解決方案。
(四)解決方案
好吧,這一環節我想不起來了,他們講得太快,而且其中兩個leader型的同學講話語速太快加上有口音問題,經常聽不清他們在說什么,但他們節奏帶的太快,來不及思考,直接懵逼掉。
不過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女生,懟天懟地的,說出的理由也沒什么邏輯和事實依據,好像一直在懟leader同學。leader中間可能心里崩潰了幾次。
那個女孩提出的意見蠻好,但太從個人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到整體的用戶需求。比如她堅持認為應該吧“掛失、補辦”單獨設置為一個tap,在底部菜單展示。但多數同學認為,從整體用戶需求來講,“掛失、補辦”功能的使用頻率不高,可以采用回復關鍵字的形式。當然,這一看法沒有說服堅定的girl。
這里我馬后炮一下,我當時如果不懵逼可以跳出來說一下。產品的設計應注重事實和數據,從事實和數據看,“掛失補辦”屬于緊急但使用頻率相對不高的一項,可以在用戶首次關注公號時便給出提示,或者底部菜單設置“使用指南”按鈕,在“使用指南”中將“掛失補辦”這一項放在首位。
當然,這都是馬后炮了,希望我下次不要再懵逼了,投入討論,不懟天懟地,只克服自己羞于展示的心理。
(五)總結環節
總結環節由于事先沒有指定reporter,到最后大家都沒有當reporter的意愿,而leader同學由于同時跳了leader和timer,不可能再擔任reporter。臨時推舉了一位但那位同學說自己沒有準備好又推給了另一位同學,幸好另一位同學經驗多又不像我全程懵逼,迅速把整個流程re了一遍。后來大家提意見說他講的太詳細了,但我覺得挺好,主要是我很受震撼,我全程都不知道要記些什么,也不清楚大家都講了什么,他完全都記得,復述快速又準確。當然別的同學說可以不用完全復述,只挑重點將就可以了。這也是個很好的意見,在以后的群面中,我需要更專注點,培養快速抓重點的能力,萬一沒人做reporter,也是可以嘗試下的。
亂七八糟寫了很多,其實也不指望幫助到后來人,只是被自己蠢哭了,想梳理下整個流程,分析有哪些方面可以改進的,對即將到來的面試做些準備。也算是一種情緒輸出吧,我好像習慣了輸入然后忘掉,做了很多事卻懶得總結,導致大腦處于很“駑鈍”的狀態,希望借助回顧潤滑下我這個“朽木”。
自我介紹突出和崗位匹配度,不能做leader,timer、reporter就做一個合格了speaker,當然也不能直接就否定了自己,做好筆記,保持機靈,如果團隊陷入尷尬,說不定可以救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