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煎熬和壓抑多少朝九晚五的安生,才能去追求自由浪漫的七月
我們要放蕩和揮耗多少流離失所的七月,才能去品嘗安之如怡的安生
你守著七月,心卻在安生那
你得到安生,卻永遠失去了七月
——題記
當年看安妮文章的時候,對她的故事比較無感,女性顧命自憐,自艾自怨的小情緒太多,倒是很喜歡她的文筆,簡練又憂郁,張揚又頹廢。
人性大抵是這樣的,生活中倘若陽光明媚,那心中的向陽花便開得茂盛,倘若生活比較暗幽,那心中的陰影就會被黑暗滋潤得鮮活。
安妮的書,爭議一直很大,其實作者也不是圣人,她是和讀者在一同成長,好與不好那是仁者見仁,這世界有白天也有夜晚,有太陽也有月亮,不能因為我們喜歡白天,就去反對和排斥那些喜歡黑夜的人們。真正的文明,是只要你的選擇不危害別人和社會,每個人都能自由選擇想要的生活。
雖然這樣區分不科學,但普遍八零后其實是比較尷尬的群體,他們不像七零后那么單純,也不像九零后那么灑脫,八零后的尷尬就體現在這種夾縫中,八十年代,正是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年代,中小城鎮迅速現代化,人們生活物質逐漸豐富起來,思想觀念受到港澳臺的前衛觀念沖擊,變得錯綜復雜,家庭因素因為社會變改,女性經濟獨立,誘惑增多的因素,變得不再穩定,但同時又沒法完全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所以滋生了很多家庭矛盾,社會矛盾,婚姻矛盾,和自我矛盾。這些矛盾都是人性內在的釋放和爆發,人們極力想突破時代的桎梏,同時也需要適當的麻醉和安慰,有些文字和電影便投其了所好而已。
因為看了安妮的‘’七月與安生‘’改編的電影,所以有了上面我對那時候的傷痛文學現象的一點點胡思亂想。
看完電影,不得不說這是本年度改編最棒的電影,萬萬沒想到曾志偉的兒子曾國詳還是被潛伏起來的新銳導演啊,絕對的一鳴驚人啊。當然也許是得益于陳可辛老師的指點江山。
劇本的改編已經遠遠超越了原作的立意,真正的狗尾續貂,安妮的原作只是表現了兩個性格相反的閨密好友成長經歷的和三足戀愛,最大的劇情沖突就是男友出軌,閨密背叛,最后安生的死更像一種贖罪和背負。而電影里,最后七月的死更像是蛻變,一種本我的解脫和對自由的追逐。原作是單線的描述,而電影里,好像是通過七月第一人稱講訴自己的故事,可是中途卻峰回路轉,反轉成了安生借用七月的筆名來述說經過,這樣的反轉波瀾起伏,讓整個主線立體起來,更加凸現兩個女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糾葛和相愛相殺。電影改編更是神來之筆之處是把簡單的兩個女生性格相反的閨密故事,拔高成了女性獨立意識和女權思想的萌發的經典之作。
七月擁有漂亮的外表,優秀的學業,溫馨的家庭,傲嬌的工作,她安逸于這樣美麗的外殼和選擇,心甘情愿,直到她失去自己的愛人,她的傳統女性世界才開始崩塌,原來有些事不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七月選擇在婚禮放走家明,一是她要自己選擇,更不想為了擁有了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而失去自己心靈的摯友安生。而安生呢,她就像一株散發濃郁香味的奇花異草,擁有魔幻的吸引力,讓操場上的七月情不自禁的跟隨著她,讓七月的父母偏心的寵愛她,讓家明心甘情愿的愛上她,讓吉他手瘋狂的迷戀她。七月是被選擇的人生,安生是自己選擇的人生,安生從一開始為七月憧憬家具的擺放,安生讓七月躺在她的臂彎,甚至七月的新生曈曈,約家明出來后,說要自己掏錢請客,這都是男性社會的思維,男性的社會就是主導選擇,所以當七月的傳統世界崩塌后,她的女性獨立意識開始萌發,她才像安生靠攏,去追尋另一個自我。劇本的這種點睛之筆是原作沒有的。這也構成了電影的靈魂,如果沒有這靈魂,無疑這部電影會淪為緬懷青春的閨蜜狗血劇。
周冬雨在劇中演技爆棚,好似年輕的周迅,導演的道具和細節處理真是用心良苦,甚至比致青春還考究,配樂更是有種日韓愛情片的情調。這是本年度難得的女性電影,細膩而文藝,叛逆又克制。
我恨你,但是只有你,無論我們是陽春白雪的小公主,還是桀驁不馴的追夢者,生命的路上,愛才是最終的歸宿,七月放棄了安穩,安生放棄了流浪,只為了找到那疼之入骨,卻想不離不棄的那個人而已。
晚安,愿每個人都能越過生命的鴻溝,穿過心魔的荊棘,找到開在溫柔里的彼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