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情結

圖片發自簡書App

潮汕人喜歡紫菜,對紫菜還有一種偏執,在市場上銷售的以福建的和南澳的為主,大家偏向于南澳紫菜。一是南澳獨特的地理位置;二是相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澳島離得近滿足潮汕人民的本港情結心理。

記得小時候翁老師和我們講如何采野生紫菜:采集野生紫菜非常危險艱辛,采菜的人要爬在礁石上,一手抓緊吊繩,一手將紫菜拍下放入簍子里,礁石下面驚濤駭浪,隨時會掉入喪命。普通的紫菜在我眼里變得神圣而珍貴,也理解了潮汕俗語“浪險過拍紫菜”。

孩提時的紫菜是神奇的東西,院子里的人家總是合起來買上1斤,然后平分。紫菜1次只撕一角,和著雞蛋做紫菜雞蛋湯。烏黑發亮的紫菜泛著淡淡的紫,黃色的雞蛋花,再撒上翠綠的蔥花,淋上一點豬油就是極其鮮美的湯羹。湯羹雖好,可紫菜看得到卻撈不著,因為不好盯著紫菜做打撈,所以喝紫菜湯真的就是喝湯,可最后總會有掛壁的紫菜,可是摳下來放到嘴里卻品不出紫菜滋味。但是翁老師講述采紫菜的畫面總是很配合時點出現在腦海,所以我收飯桌之前總會把掛壁的摳下來吃掉,盡管我品不出滋味。

那時候紫菜還有一個神奇的使命,客人來了,準備飯菜,它可以掩飾主人囊中羞澀湊上一道菜,依然記得老嬸鄉下來的親戚看到雞蛋紫菜湯那種驚奇。在那個時候到鄉下去,我們回梅州都帶上紫菜。我們用煤鉗架在蜂窩爐上烤紫菜,放在熱鍋上烤紫菜,烤過的紫菜更好吃。每年紫菜新上市,阿瑜總要足足吃上一個月紫菜粥。每天早晨,阿瑜的奶奶煮粥時就把紫菜放在灶臺,粥熟了,紫菜酥了,把紫菜撕了放在碗里,淋上一點醬油,一點豬油,舀上一勺滾燙的白粥倒入碗中。阿瑜用筷子攪拌碗中的紫菜,美美的吃上紫菜粥然后暖暖地上學去。每天上學的路上我們都要互猜吃的什么,阿瑜奶奶的紫菜粥成了我們忘不掉的記憶。

養紫菜

現在的紫菜大多是人工養,人工養的紫菜,雖然紫菜工人比采野生紫菜安全但同樣是極其辛苦。紫菜喜風浪大、潮流通暢、營養鹽豐富的海區。從放下一席席紫菜苗,紫菜工人就開始與海風潮汐、日出日落進行勞動競賽。萬物生長離不開陽光,紫菜也不例外。每隔3-4天要將一席席的紫菜撈上岸做陽光spa,晚上再把它們送回大海吸收養分。紫菜靠的是大自然的養分長大,所以氣候和自然環境直接影響紫菜的品質,紫菜是大自然的饋贈。頭水紫菜最珍貴,因為產量低,營養價值最高,是紫菜中的極品,食用口感最佳。以前作為珍貴的禮品贈送,極少上市銷售,隨著養紫菜的技術發達,頭水紫菜產量教以前高,市場上開始有了銷售,但是總是早早被一定而空。

在我家,紫菜是天然的味精,是完美一道美食的點綴。

相公是個紫菜迷,遇到他不喜歡的餐食,一片紫菜就能讓他滿足:煮湯鮮美,干吃滿足。今年的頭水紫菜即將上市,相公要我早早落定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