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來了個帥小伙,是個程序員。不但長得精神,穿衣很有品味,有點韓范兒,而且幾乎不太重復。有一天,下班遇上他,對其毛衣進行了夸贊,問他一般在哪買衣服云云的問題。
他說,毛衣是淘寶貨。他一般在實體店逛的比較多,是走到哪看到好看的就買了,也不會在意今年要買多少件,買夠就行了類的問題……
他的消費觀讓我思考了一會兒。想想這兩年以來,我比較節儉,買的衣服較少,通常是一套衣服穿好久,過來過去那幾件,聚會沒有拿的出手的衣服,上班可搭配的衣服也是捉襟見肘,個人精神面貌的打造上無可圈可點之處。
這又是為什么呢?消費觀落后。先從我個人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說起吧。
過去我一直追求品牌,又怕在網上買不好,就去實體店購買。然而實體店的弊端多多。
首先,實體店的衣服價格比網上貴多了,一件毛衣,商場至少300元以上,一件大衣或羽絨服至少 1000元以上。買一兩件衣服,1000大洋就出去了。心理太有壓力。能把剛入職場的妹子嚇跑,你說人家的目標客戶不是你這些小年輕,人是貴婦,對不起,現在年輕人才是重點,抓不住年輕人怎么行?
進商場購物,體驗的確好,但由于租金,運營成本高,所以衣服價格就高得離譜。記得原來上大學時和女同學去商場,一件衣服兩三千,我們非常失落,非常感概,這些衣服誰能買得起,何年何月買得起,最后的結論是找個有錢的男人給買。對了,那時還沒有流行網購。
其次,去實體店的時間有限,周末通常懶得出門,去店面購買就成了一種負擔。一周拖一周,也就一直沒有合適的衣服穿。
再次,買回來退換貨不方便,得專門跑去店面換,時間和精力上跟不下來。然而網購,網頁上點退貨,有快遞上門取件,分分鐘的時間成本。
另外,實體店試衣服太麻煩。每走一家得脫脫脫,試試試,不如在家試得方便。
還有,實體店購物帶上朋友還好,不然被導購一勸說,自己沒主意了,試了半天不買,面子上過不去。而回家冷靜一想自己被忽悠了。網購不會醬紫的。標簽不拆,穿上半小時體驗一下也是可以的,你有足夠的做決定時間,還能讓家人參謀。
還要吐槽的一點,實體店的衣服實在是款式同質化太嚴重,不能滿足個性化需求,而且上新太慢,連續幾周逛街,有些店面淡定從容、寵辱不驚、一絲不變。給消費者帶不來時常變化的新鮮感,你已經落伍了!
有人說那不是退貨時需要郵寄費嗎?其實比起一件衣服買失誤帶來的損失,十幾塊錢的郵寄費根本不值得一提。
再說說網購的利弊。
淘寶上非品牌的衣服質量真不行,有的即使款式還行,但是質量不靠譜。今年買的淘寶貨基本都退了,質量不行。
天貓的品牌服裝可以買,質量值得信賴,買過的幾個品牌,網購質量和線下無幾,很感人。
快時尚品牌真不錯,款式新穎,質量也差不到哪去,價格親民,購買心理無壓力。本人沒跟上時代,體驗太晚。有人說快時尚質量不好,我要說的是,再都不好比淘寶多數小店家的強多了。
昨天逛完街,看到地鐵里穿行的姑娘們各個洋氣,很感慨地在微博上寫了這么一段話:“我們應該感謝快時尚,它讓都市姑娘們變得更青春靚麗,卻沒有造成太大的經濟負擔?!?/p>
從消費者的角度講,網購能讓消費者隨時隨地購買,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中午吃飯回來休息時間上網買個衣服,這也是工作之余的調味劑。而去實體店還得花整塊時間去安排,不方便。
然而現在好多品牌還沒有建立網絡銷售渠道。究其原因,可能是放不下身段,亦或是企業電商經營意識不夠,或資源儲備不足??傊?,電商時代早已到來,一些品牌通過電商渠道賺到大錢。沒在線上渠道發力的品牌商,你太遲鈍了,也太可惜了!你知道馬云爸爸去年雙十一電商賺了多少金子嗎?
優衣庫、ZARA 之類的品牌2017年的拓展計劃是放慢開實體店的腳步,要在電商上發力,其中優衣庫電商要擴大30%的份額。
現在市場已然是買方主導了,企業一定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考慮問題。要跟上時代步伐,要創新,墨守成規,以自己為中心真的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