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彥暄
近日,一段唐山女護士路邊搶救倒地男子的視頻引發眾多網友熱議。除了有不少網友點贊,也有一些專業人士提出了質疑。質疑的聲音認為,女護士對倒地男子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急救,這種急救方法只能在病人呼吸和心跳驟停的情況下使用。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救人的女護士叫馬靜,來自唐山市工人醫院。馬靜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施救前確認這名男子已經沒有了心跳和呼吸。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僅憑一段視頻,便認定護士急救行為不當,不免有些“妄論”。春江水暖鴨先知,在現場,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位護士的判斷與心肺復蘇救治操作,這是我們對其專業的尊重和職業素養的信任。
如今,網上多了一些質疑聲音,是好事,所謂理不辨不明,在質疑與反質疑的辯論中,讓我們更全面的了解了“心肺復蘇”是什么?何時用?怎么用?相較于以往老人摔倒該不該扶、路人病倒要不要救等事件在道德層面的討論,我們更喜歡看到眾多專業人士去討論實用技能方面的問題。
質疑雖好,但在此多有不當。此時女護士一句“人救回來就好”的回應,值得我們為其點“贊”。在現場,既沒有專業聽診器,亦沒有心電圖檢測設備,故而正反雙方均拿不出有效證據來證明患者當時呼吸和心跳是否驟停。此時此刻,相較于網友的“遠程判斷”,我們更愿意相信女護士的現場判斷。
支持也好,質疑也罷,終歸病人被救好的結果是我們都愿看到的。心肺復蘇,既是一項專業的急救技能,又是生活中的常識性急救方法,如今正被廣泛普及。然普及雖廣,但真正能科學掌握使用這一技能的人卻并不多,故而方有了對女護士的質疑。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下正被普及的“心肺復蘇”急救技能培訓尚有諸多不足。例如,一些企事業單位在邀請專業人士做心肺復蘇培訓時,多為一對多的培訓模式,大部分學員往往是“眼睛學習”、“理論畢業”,即便是在假人身上實踐操作的人也不多,更何況現實施救。
正因如此,專業人士方才會質疑普通人的施救行為,哪怕是擁有專業技能的女護士,仍難獲信任。常言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無論女護士是否存在不當操作,我們都應該將“心肺復蘇”培訓這一常識性急救方式去專業化、實踐化,而非“表演式”授課、“理論化”考核,唯如此,方能讓“心肺復蘇”造福更多人。
尊重現場,接受質疑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心肺復蘇術(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簡稱CPR指當呼吸終止及心跳停頓時,合并...
- 有一種知識非常重要,而學習它最基礎的部分只需要8個小時。而如果你的所學在一生中能用到過一次,并且起到了作用,你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