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些天看了一篇文章《馬航失聯三周年,她瘦了幾十斤,她還在等著他回家......》,看時淚目,心塞至今??傆X得該寫點什么,為這個陷入困境整整三年還未走出來的女子。
三年前馬航370失聯的新聞曾鋪天蓋地向我們襲來,大家每天都在關注事情的進展,都在祈禱奇跡能夠出現。漸漸地,一周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半年過去了......
再后來,關于馬航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少,幾乎鮮有人再提起,因為我們都知道,飛機上的人都已兇多吉少。
然而,馬航失事者的家屬卻沒有那么輕易走出來,例如這篇文章里的“漫步魚”。
她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圖文,我們旁觀者尚且為之唏噓動容,更不用說在這次事故中失去丈夫的她如何度過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
從她發布的文字里,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由始至終她都不相信她的丈夫已經“不在了”這個事實,因而一直懷有念想,一直在等待。
別說是她了,很多人都曾以為飛機或被劫持或出了其他狀況,以為飛機里的人終能安全返還。甚至連我們家的大寶都認為,飛機是被外星人虜走了,也許有一天,飛機里的乘客都能被放出來。
讓“漫步魚”及其他受難家屬最為煎熬的,就在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飛機都被認定為“失聯”而不是“失事”。
在生與死這樣的大事面前,卻沒有人能告知家屬一個明確的結果,任由他們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在天堂與地獄間無限往返。
這種傷害,比被直接告知:“飛機已失事、無人生還”還要痛苦無數倍。因為,事故一直在延續中,處于“未完成”狀態。
倘若“塵埃落定”是極刑,那么“懸而未決”就算得上是凌遲了。精神上的“凌遲”未必比肉體上的來得輕松,“給個痛快”此時的確是一種慈悲。
02
在巴黎留學期間,Nadisic教授在講到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的“哀傷的五個階段”時,仿佛不經意地說了一句:”Sadness is good”.當時不明就里,卻也沒有來得及仔細詢問原因,為什么第四個階段“抑郁”(百度時發現這里的Sadness被人們譯為“抑郁”,個人覺得“悲傷”更貼切)反而是件好事呢?
直到后來學習了心理咨詢,才知道“未完成情結”帶給人的創傷有多嚴重。
也終于明白,“喪事”的存在,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其實是有著極大意義的。
首先,操辦喪事是件很勞神費力的事情,有一系列的瑣事要張羅,有那么多親朋好友要通知和接待——所有這些,對于失去親人的家屬來說,能幫助他們在忙碌中分散注意力,避免陷入無邊的悲痛中不能自拔?!懊ζ饋怼钡拇_是治愈傷痛的一劑良方。
其次,將逝者的衣物等所有私人物品處理掉,通過各種儀式(每個地方習俗不同)與逝者告別,所有這些,都在告訴家屬一個事實:逝者已去。
悲傷是一定會有的。但是,人們一般都能面對事實,都能從中走出來。只有極少數人不能正視和直面這種失去,從而形成癥結,沒有辦法走出來。
但是,沒有經歷過這種“告別儀式”的,更容易形成“未完成情節”,也更容易導致心理障礙。
大概正因為如此,Nadisic教授才會說“悲傷是件好事”。
但凡經歷過嚴重災難或喪失的人,看不出悲傷,也哭不出來,似乎若無其事——這才是最要命的(此類故事太多,很多影視劇里都有,就不舉例了,各位看官自行腦補吧)。
能夠感受到悲傷,并且能夠將悲傷發泄或訴說出來,說明已經走過了“否認”、“憤怒”和“討價還價”的階段,離“接受”這一事實也就不遠了。
03
說回馬航事件里的“漫步魚”,如果她真的相信她的丈夫已經在事故中逝去,如果有人告訴她:“一切都已結束”,或許“哀傷”的過程會好過一些。
悲痛依然會無邊無際、撕心裂肺,但是她應該能夠更快地接受這一無法改變的事實。傷口終有一天會愈合,而不是如此這般綿綿無絕期。
這個話題說到這里,差不多可以結束了。但還是忍不住想要補充點什么。
在愛情中,許多人(尤其是male)不“擅長”說分手,美其名曰:不想傷害對方。更確切地說,是不愿直接去面對。
他們寧愿選擇逃避,選擇慢慢冷處理:不回信息、不接電話、杳無音訊,仿佛人間蒸發。
倘若不曾用心,不曾動情,自然另當別論——人家毫發未損,你愛失蹤愛咋滴就咋滴,誰又會在意?
倘若明知對方真心實意,卻徒留對方去等,去猜,去糾結是否該為這段感情劃上句號,這樣的行為實在太過殘忍,太渣。
不如直接告訴TA:“一切都已結束”——這是最后的慈悲與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