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一次喝咖啡經歷并不美好。那時我還是個孩子。偶然看到爹媽買的玻璃瓶裝雀巢咖啡,腦子里頓時像開啟了彈幕,千萬條“雀巢咖啡,味道好極了”的廣告語匆匆飄過。于是我趕緊燒來開水,用泡沖劑的手法做了一杯像沖劑一樣東西……那種苦澀的怪味,至今記憶猶新。那一刻起,我就認定廣告里都是騙人的,而咖啡,是難喝的。
? ? ? ? 拋開咖啡豆的品種、新鮮程度與制作方法不論,苦作為咖啡的一種基調,是任何人都不會否認的。17世紀初,歐洲人開始嘗試飲用咖啡的時候同樣不習慣這種苦。不過,當時咖啡在歐洲還只是王公貴族們的一種玩物,把玩起來需要搭配上精致的杯具、相應的禮節。這讓聚集在一起喝杯咖啡就具備了類似我們古人撫琴、吟詩搞雅集一般的形式感,而由此所需的一系列費用也筑出了一道門檻,將喝咖啡變成了一件能彰顯身份的高BIG的事。
? ? ? ?上行下效在哪朝哪代都一樣,咖啡被“皇室專用”暈染上的神秘感強烈地吸引著人民群眾加入到喝咖啡的隊伍中來。而咖啡豆的價格下降,加之其提供的持久、穩定的提神功效,更是讓咖啡受到廣大腦力勞動者的青睞。于是乎,有了巴爾扎克每天喝50杯咖啡,寫作12個小時的軼事,有了貝多芬每杯咖啡咖啡豆不能少于60克,否則就發飆的趣聞。
? ? ? 同樣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現在也習慣每天裝一紙袋咖啡粉,弄杯簡化版的手沖來喝。這個習慣最初的苗頭,可能是高中時期冒出來的。當時為了準備期頻繁的考試,我喝了不少速溶咖啡。這種調和了一定比例奶精的飲料讓我對咖啡又重新有了好感。
? ? ? ?其實咖啡在歐洲的逐漸流行,口味的改進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兜兜轉轉幾百年,一直是一副黑湯藥般的丑陋模樣。流傳到歐洲人手上,搗鼓了一百來年,基本上還是當作藥物用來提神醒腦,治療胃脹氣……
? ? ? ? 直到17世紀末期,一個叫庫爾基斯基的維也納人,在家鄉開了一家“藍瓶子咖啡館”,嘗試著在咖啡里混合進牛奶來招攬顧客。這一兌,歐洲人喝咖啡的腦洞才真正打開。此后,單就往咖啡里對不同量的牛奶就衍生出拿鐵、可塔朵、卡布奇諾等等各種花樣……之后又出現五花八門的升級版,奧地利人愛加奶油和糖漿,就發明了維也納咖啡,愛爾蘭人喜歡威士忌,連喝咖啡也不忘往里面加一些……
? ? ? ?“藍瓶子”開張的時候,庫爾基斯基估計萬萬沒想到,300多年后,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某個城市的人們會腦洞大到一邊喝咖啡一邊吸炒螺絲。當時對于咖啡與炒螺絲的搭配,我的內心是拒絕的。首先我對吸螺絲興趣缺缺,更要緊的是,人家畢加索在“四只貓”是辦畫展的,列寧在“奧登”是搞革命的,薩特、波伏娃在“花神”沒干什么正事,也還留下了一段傳世佳話,而我們在咖啡館里練肺活量……不過現在想來,彼時商家們這么做無非是想借咖啡之名,行食肆之事,一種洋為中用的營銷方式而已,很接地氣啊。這要是放在當下也屬于萬眾創新,國家和政府也該是鼓勵的。
? ? ? ? 前兩年,我在東甌智庫閑逛的時候,發現一家咖啡館也叫“藍瓶子”,也許店家有向維也納人致敬的意思。走進“藍瓶子”,從野奢派的裝修到純實木的桌椅,再到邊邊角角的小擺件,無不透露出老板想要打造成一家純粹咖啡館的小小野心。近幾年,溫州生長出的很多咖啡館都像這家藍瓶子一樣,已經更加專注于咖啡本身,從咖啡豆的選配、調制的手法、器具的選擇都日漸考究。前不久,一個朋友在掙扎著經營了十來年小茶館之后也開起了咖啡館。我想,我們大溫州在這個時候應該算是趕上了咖啡館發展的第三次浪潮了。
? ? ? ? 有人說,“咖啡無法作為主食,熱量很低,它的流行必須建立在食物富足的基礎上。”當越來越多的人去咖啡館,不再邊喝咖啡邊吸螺絲,而是單純為了享受意式濃縮的霎那芳華、耶加雪啡的馥郁果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已經較以往發生了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