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幼兒園老師們給我的信任,讓我有機會談一談自己對家庭教育的一點點體會。
說到家庭教育,對于我們這一輩人而言,其實都是新手。這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于我們自己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缺失在家中與差不多同齡的兄弟姐妹相處的經歷和體驗;另一方面在于作為父母,我們基本上都只有一個孩子。盡管這幾年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有所調整,但一個家庭最多也就兩個孩子,也談不上在家中有太多去嘗試不同教育方法的機會。
也正因此,我感覺自己可能會比不少家長經驗稍微豐富之處,就在于我是兩個女兒的父親,比很多初為人父母的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可能會多一點嘗試、也多一份感悟。今天我所分享的,就是我自己在與兩個女兒相處過程中的體會。
對于很多父母而言,孩子懂事之后最讓人頭疼的事情就是“孩子不聽話”。對此,我個人的體會就是,用游戲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在和父母的游戲中成長,孩子就會“聽話”。這個聽話要打上引號,是因為我所認同的孩子聽話,未必就一定是聽父母的話,而是聽客觀的事實和道理。
就以小寶穿衣服為例。為了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小寶和外婆鬧得不開心。外婆的理由是氣溫比較高,穿那件粉紫色外套肯定會熱,而小寶就是想穿自己喜歡的衣服。雙方都不肯讓步,很簡單的事情,就這樣僵持了。解決的辦法很簡單,讓小寶自己去試一試,到底穿著粉紫色外套熱不熱,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因此,孩子聽話不是簡單的聽大人的話,而是要以客觀的事實和道理為標準。
做游戲,就是要讓孩子在游戲過程對客觀的事實和道理形成一個基本真實的認知,從而能和父母一起更好地遵守客觀事實和道理的約束,這樣才能更加聽話。例如之前小寶吃早餐的事例,就很好地說明了“游戲,讓孩子更‘聽話’”。有段時間,小寶的早餐就是以“谷物+牛奶”為主。正好因為操作簡單,我們就和她約定:吃多少就自己準備多少。本來一直很正常,但結果有一天吃到最后的時候,小寶說自己吃不下了。
那個時候,我陪在她邊上和她一起吃早餐。當她看著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我面臨兩難選擇:破壞約定,她不用吃完自己準備的食物了;堅持約定,強迫她必須吃完。這里的問題在于無法判斷,小寶對自己飽了的定義。我想了想,對她提出一個建議:爸爸碗中的谷物早餐比你少,從你碗里舀一點,讓兩個人碗里的食物一樣多,然后我們比賽看誰先吃完,怎么樣?小寶想了想,答應了。比賽開始,效果非常好。當時,小寶就捧起碗,把最后的一點早谷物早餐“嘩嘩嘩”全部吃完了。
我不知道其他家長有沒有和我一樣,遇到過孩子吃到最后的時候說,自己吃不下的情況,也無法知道是怎么處理的。但我當時的想法是,同樣的一件事情,父母如果能夠用游戲這種方式的話,就能讓孩子更“聽話”。
事實上,游戲也可以應用到教育孩子的各個方面。而孩子也很喜歡和父母一起做游戲。在這一點上,我自己有很深的體會,因為在家里我和孩子一起玩游戲比較多。小寶在家中最喜歡玩的游戲有這么幾類:“上學”游戲、“看病”游戲、“購物”游戲,“旅游”游戲以及“賽跑”游戲等等。而且這些游戲玩起來,可以一個晚上反反復復玩上十幾、幾十遍。在這個過程中,我都會很耐心陪她玩,把自己放到和孩子相同的位置上,真誠地投入到這些游戲中。
在和孩子游戲的過程中,有兩點很重要:一是父母的認真態度。不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在游戲過程中是敷衍的,這種敷衍的狀態其實小孩子是非常容易察覺的。孩子一旦察覺到父母內心的敷衍,就不會再愿意繼續玩下去。二是在游戲過程中,始終要讓孩子居于主導地位,父母不要去強行干預。游戲的進程,孩子愿意怎么設計、怎么進行,都孩子說了算。父母只需要陪著把游戲進行下去,盡量滿足孩子對游戲的設計就足矣。
我感覺,讓一個孩子獨立設計游戲、組織父母一起參與到游戲中,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鍛煉。因為,這樣的游戲其實是孩子憑借自己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小小經驗,然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組織起來的。這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溝通力和協作力是很有一點好處的。
以小寶“上學”游戲為例。所謂“上學”游戲,其實是她在沒上幼兒園之前,根據姐姐對上學經歷的描述,憑空杜撰出來的。在游戲中,小寶設計了整個上學的環節、設計了學校的課程、設計了學校中的教各門功課的老師以及一群她的同學們。最讓人感到驚奇的地方在于,小寶對她在“上學”游戲中設計的一大群虛擬人物是始終確定的,不是今天是張三明天就變成李四了,而是始終如一的。其中的部分靈感是來自姐姐:比如姐姐有位老師姓夏,小寶就有位老師姓尚;比如姐姐學校里有同學叫××陽,她就有幾位同學叫李五陽、洪五陽等等。
對于游戲的設計難度,小寶也是根據對姐姐上學的觀察,逐漸由易到難。一開始是比較簡單的游戲設計:局限在姐姐上學出門前的那段時間,從起床、刷牙、洗臉、吃好早飯到和媽媽一起出門為止。這個過程,她是能夠親眼看到的,因此在“上學”游戲中她最先和我一起模仿的是這些情節。
等到這些情節都熟悉之后,小寶又開始在游戲中加入對上學途中發生事情的游戲設計。這些情節的靈感來源,根據我和她一起游戲時的觀察,應該主要是依據了她平時乘坐汽車以及聽姐姐描述在路上發生的事情相結合的產物。
隨后在“上學”游戲中加入的環節是在學校班級中發生的事情。這些內容完全是小寶根據姐姐回家中在平時的聊天過程中的描述。這說明兩個方面的情況:一是姐姐平時的描述比較具體而生動,讓小寶能聽懂并對此感興趣;二是小寶的想象力逐漸發展了,能夠憑借語言描述,憑空架構出一個虛擬的時空環境。
在和她一起游戲的過程中,我會根據她的安排,有時候做她的老師,給她上課、批改作業;有時做她的學生,聽她上課、給她批改作業;有時又要做她的同學,和她進行“學習”上的互動。正是在這樣的角色互換中,小寶提前嘗試著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體驗。
當然,游戲中盡管是讓孩子處于主導地位,但作為父母來說,也不能完全是被動地參與。在游戲過程中,有時需要父母主動地去做出一些微調和應變。這種微調和應變,一方面是讓孩子保持對游戲的一個新鮮感,另一方面是鍛煉孩子在游戲中的隨機應變能力。而父母的這種微調和應變,恰恰表明了父母對游戲本身的認真態度。孩子會通過父母的微調和應變,知道父母是非常認真、非常用心地參與到了由其設計游戲中了,并且在幫著不斷完善這個游戲,那么孩子自己也會更用心地投入到這個游戲中,而不是一兩遍之后就逐漸對游戲喪失了興趣。
以小寶的“看病”游戲為例。在“看病”游戲過程中,需要醫生和病人兩個角色,小寶有時會扮演醫生的角色,有時又會扮演病人的角色。不管她扮演醫生還是病人,作為另一方參與者來說都需要隨著她角色的變換而重復進行游戲,不是重復扮演病人一次次去找醫生看病,就是要扮演醫生一次次為小寶扮演的病人看病。就是在這個重復的過程中,作為父母一方就可以隨機對游戲重復的內容進行微調。
譬如,當我扮演病人時,有時會說自己喉嚨不舒服,有時候會說自己頭有點疼,那時候又會說自己的腿動不了了等等。通過每一次“看病”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各樣的病癥,引導孩子也隨之作出相應的應對。正是這種微調,我感覺既增加了游戲本身的樂趣,更讓孩子的應變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同時反之,當孩子在扮演病人時,也會進行模仿對扮演醫生的父母提出各種難題,這是進一步對孩子想象力的激發。而當孩子變換著花樣說自己身體各個部位“不舒服”的時候,扮演醫生的父母又可以相應地進行一些生理常識的小科普。如當孩子說自己眼睛不舒服的時候,父母可以乘機向孩子說明眼睛的基本構造、眼睛的作用、眼睛的重要性等等;當孩子說自己耳朵不好的時候,父母又可以向孩子簡單講解一些耳朵的基本構造、耳朵工作的機理、聲音通過空氣傳播的原理等等。這樣的小科普能夠讓孩子積累起一點一滴的生活常識,其所發揮的作用可能比起單純的知識灌輸要有效得多。
相比孩子在游戲中得到的點滴收獲而言,其實父母通過與孩子的游戲所得到的收獲更大。我的體會有三點:
一是父母可以在游戲中零距離地觀察孩子的言行,并把握到孩子的心理狀況。因為只有通過游戲中與孩子的充分互動,父母才能全面觀察到孩子最真實的狀態和想法,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想做什么、想知道些什么。
譬如關于對放寒假之前的幼兒園“考試”。小寶在“迎考”階段可是興奮了足足兩天時間,在家里反復向我們強調她即將在某某天參加“考試”。可是,等到她“應考”那天回家之后,卻對幼兒園的所謂“考試”嗤之以鼻。我們很不解,問她為什么。她的回答是:“什么考試!只不過是做了幾個游戲而已。”后來我們才明白,小寶對于“考試”定義是來自于“上學”游戲中的“考試”環節,她和姐姐一起在一張“試卷”上寫寫畫畫完成了“書面考”。這一環節在她腦海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對于幼兒園的真正游戲式“考試”,反而被她認為是兒戲了。
二是通過游戲,父母才能夠理解孩子對于某件事或物的認知程度以及這個認知是否正確。還是說到“上學”游戲。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之前和小寶一起玩過“上學”游戲,作為父母就不太可能掌握小寶對于上學的真實想法,也就無法正確應對之后出現的小寶拒絕去上幼兒園的情形。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從去年8月底到9月初,小寶對于上幼兒園的態度還是非常積極主動的。但是國慶節上來,她卻逐漸開始對上幼兒園這件事情產生了抵制情緒。在經過和小寶多次溝通之后,小寶對于不想上幼兒園給出了明確的“理由”:因為幼兒園里不上課。
如果不是之前和小寶玩過“上學”游戲,我們是無法理解小寶給出的這一理由的。但正是基于之前小寶對“上學”游戲的設計,我們能夠理解小寶對于上幼兒園的認知了。因為,她對上幼兒園的認知是源自姐姐的上學經驗,于是在小寶的認知體系中認為上了幼兒園就應該像姐姐說的那樣每天有語文課、數學課、英語課等等。對于不上這些課程的幼兒園,她感覺“沒勁”。如果之前沒有和小寶一起玩“上學”游戲,怎么可能理解她對上“幼兒園”的認知呢?
三是像之前“看病”游戲中生理常識的小科普一樣,父母可以完成對孩子基本生活常識的傳授和引導,甚至包括一些價值觀的影響。
譬如,在和小寶玩“購物”游戲的過程中,一方面在游戲中不斷變換對所購物品的要求,讓身為“售貨員”的小寶來認識這些物品并進行報價。隨后,通過對所報價格或便宜或昂貴的言語引導,來引導孩子對這些物品的價值有一個大概正確的認知。這樣的形式,我感覺其效果可能超過單純的教孩子辨識物品的教學。另外一方面在確定購買之后的模擬付費階段,我們會提出對物品的數量要求,讓小寶在游戲過程中進行簡單的數數;同時,讓小寶根據數出的物品數量和價格數字進行簡單的加法計算,報出總的一個價格。正是在一次次的游戲試錯中,小寶的計算能力也得到了一點一滴的增強。
“旅游”游戲也同樣如此。在一家人乘坐由椅子排成的“小火車”出發去“旅游”的過程中,是小寶了解東南西北方向和各個城市名稱的好機會。
最后,還要提一下運動類游戲,這也是每天基本必玩的項目。只要我一回到家,小寶就會纏著我要么玩各類運動類游戲,包括小寶曾經和我一起“練”的深蹲、俯臥撐、仰臥起坐、跳繩、賽跑等等。其中,全家人喜歡的運動類游戲要數“撕名牌”了,大寶、小寶和我三個人經常能玩得一身大汗。運動類游戲的好處也正在于此,既鍛煉了身體,又融洽了感情。
如果能夠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轉化為游戲,通過游戲去觀察、理解和引導孩子,那么我們父母一方面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知道他為什么會在父母說東的時候,非要往西。如果孩子往西的理由是正確的,或者說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看是正確的,那我們就不妨順著孩子的意愿往西,也未嘗不可。反過來,即便孩子的往西的理由是不正確的,那通過游戲的方式改變孩子原本想要往西的想法,或者在原本往東和往西的選擇外,重新和孩子一起找到一條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道路,這樣會讓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更加和諧和融洽。
每一個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天使,但這個天使是需要父母用心去培育的。至于這個培育的過程,我的體會是用更多更好的游戲去為孩子插上成長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