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37]登山與投資的相似之道

最近爬了不少山,如梧桐山、塘朗山、七娘山、大雁山,加之最近在學習投資之道的抽象東西,對“大道至簡”、“大道相通”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有人說,投資是人生的濃縮,有怎么的人生觀就會有怎么的投資觀,或者說,生活的諸多行為模式也在投資中復制、重復。

功夫在詩外,投資的哲理有時從其他方面,可能更有機會悟得。

一、爬山一場和投資一樣的孤獨旅行

爬山前,很想找到小伙伴一起去,可是沒有人想去那么遠爬個山,沒有人愿意一天橫穿大鵬半島,且身邊也鮮有人有這樣的體力。

在福田要坐兩三個小時的車才能到達目的后,返程需要同樣的時間,如果僅是爬山鍛煉是完全不必選擇到大鵬。但那里有深圳的第二高峰(七娘山,869米)和第三高峰(大雁山,798米),我想要征服。在網上找到攻略,可以在深圳國家地質博物館為起點,從北坡登上七娘山主峰,然后再順著山脈到三角山,再到大雁山頂峰,最后下到楊梅坑。一天之內登頂兩座高山(深圳范圍),這樣的挑戰吸引著我。

爬山是不少小伙伴喜歡的,但是說要坐車到50多公里遠的地方,就沒幾個人啦。一天橫穿大鵬,身邊有這等體力的更寥寥無幾。正如,說到投資,喜歡的人多如牛毛,但說要學習財務報表分析、閱讀研究報告,甚至說要很久的歷練才能正在掌握投資方法,絕大多數人心里是拒絕的。他們寧愿別人直接告訴買什么、什么價位買或賣,聽聽消息、跟跟風才是好的。

七娘山是這幾年政府開發后才正式允許市民前往登山,山腳下也建了深圳國家地質博物館,來登山的市民也日益增多。但從七娘山到大雁山,只有戶外愛好者才會去,人煙稀少。我在樹叢中穿梭,獨自一個人走了快2個小時,才遇到一隊驢友,他們5個人,和我的路線剛好反向。七娘山到大雁山再到下山,我花了5個多小時,總共遇到16個人,最后一個人還是走錯路的。

快到山腳鹿嘴時,有個背滿攝影器材的人問我,“這路是不是到鹿嘴的木屋山莊?”我從山上下來,且路是唯一的,我雖不知道他說的木屋山莊,但是我確定他走錯了。

之前查地圖,看到七娘山和大雁山都是有開發的,從路標、避雨屋、觀景臺來看,確實是,但登山的人卻天差地別,七娘山是行人如織,而大雁山是杳無人煙。在大雁頂遇到2個人,他們本來是要到七娘山的,但當時來看時間已經不允許了,原因是他們在鹿嘴半天找不到登山口,問了好多人,好幾個自稱本地人還給他們指了錯路,結果在山腳下就浪費一上午,最后還是上網搜攻略才找到登山口的。在七娘山腳,不用問路,看到哪人多,跟著走就可以上山。

回來后細想,自己是魯莽,好在幸運,安全地回來。從七娘山頂到大雁山的路,似路非路。可能是有不少人走,路的跡象明顯,好像曾經舉辦過什么活動,一路上有紅帶指路。但走在其中,大部分路段人是在樹叢、草叢中穿過的,我好幾次差點被藤、樹根拌倒,而且回來發現右腳還有瘀傷,可能是過程中碰到樹根、樹桿弄傷的。

在登七娘山時,一路上人確實很多,似乎登山并不孤獨。剛爬沒多久,遇到一對中年夫妻,妻子跟丈夫說,“我不爬了,我在這里等你。你別爬太高,爬爬就下來。別讓我等太久。”也碰到好幾個一群人,有的人體力不行或意愿差,登到半山就得走兩步休三步,但同伴呢有的正興致盎然,恨不能一口氣登頂,但畢竟是一起來,只好等等最弱的,最后一群人登山節奏被拉到最弱的水平。快到山頂時,碰到一個女孩子,穿著高底鞋,佩服地贊嘆一句“好厲害,爬山穿這樣的鞋!”在山頂休息時聊了幾句,才知道她是和小伙伴一起的,但小伙伴太慢了,索性先登頂再在山頂慢慢等吧。

無論是登山還是做其他事情,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第一反應是“有伴”。同時也知道沒有任何一個人跟自己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但至少要差不多吧,要不然至少一方是痛苦的、無奈的、妥協的。像登七娘山這種有點挑戰性的山,如果意愿和條件不能差不多,很可能登了一半就原路返回,或者拖拖拉拉讓有些人失去了登山的興致,或是雖登頂了但聽到有人在那抱怨下次再也不來找罪受,大家也就沒了登高望遠的心情,失去享受辛苦后甘甜的機會。

當然路上也有碰到一些節奏合拍的情侶或夫妻,他們讓人非常羨慕。有共同的愛好和目標,有差不多的條件和努力,一起享受自然風光。我不敢說這是少見的,但這真心不可求,遑論強求。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說有個女性驢友,途中不慎跌落骨折,在失蹤9天后才被尋得,當時還有呼吸和脈博,可是最后沒救過來。獨自一個,肯定不妥,但有時要找一個“志同道合”、“節奏合拍”的partner真的非常非常難,難到寧愿一個獨自出發,否則只能放棄。

說到投資,無論是股票、基金、期貨,還是其他,在做的人很多,但要找到一個愿意交流、可以交流、能夠相互促進的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巴菲特和芒格是世上少有的黃金搭檔。可能像打羽毛球,如果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就是好基友也沒法打。另外,沒有正確的投資觀,彼此交流的東西只會變成“噪音”,徒增恐懼、煩惱。

二、爬山過程中不知道山頂在哪、山腳在哪

七娘山海拔869米,這個我們在登山前是知道的,登山過程也有類似這樣的標志告訴你現在已經到了海拔多少米、離山頂的路程距離還有多少。可是,山峰不是筆直挺立的,我們也不是坐垂直電梯直接上去。在海拔700米的位置,不等于到海拔800米是100米的距離,有時這100米需要走500米的,有時需要走1500米。告訴離山頂的路程也是,不是平路,登山過程中的1000米不等于平路的1000米,前半段的400米不同于后半段的400米。

站在山腳或離山較遠的地方,我們可能可以一覽山的全貌和高度,但在爬山過程時,由于樹木遮擋,或是山峰與山峰相連不斷向上,我們根本不知道離山頂還有多遠,還要爬多久。有時就算看到了山頂,以為近在咫尺,那也可能是錯覺,很可能還需要爬好幾個山頭才到。

淺藍色是這次登山的路線圖

下坡時,我不知道有多深,要走多久,感覺是下山的路,就不停地向前走,。有些坡陡,有些坡緩,有些坡長,有些坡短,有時走在樹蔭底下,耳邊全是蚊子嗡嗡作響,有時走在山脊上,能感覺山風和陽光。上坡時也是類似的過程,若說有不同,那就是上坡要費力的多,越到后邊,體力越不支,休息次數也在增加。

下坡時不知道“底”在哪,但整個下降趨勢是明顯感知的。同樣,上坡時也不知道"頂"在哪,但能感覺明顯在不斷地上升。另外,下坡不是一坡到底,過程中偶爾也有短的上坡。上坡也是,個別地方也是會下個短坡,再接著上去。在爬坡過程中,遇到再下坡,會有些泄氣,明明爬了一些高度,這一下降不就“白費”了?!

2015年的牛市,現在回頭看,頂點很清晰,但參與其中時,我們只知道大盤在上漲,但什么時候到頂,沒有人知道。我們會聽到很多人”成功逃頂“、”精準逃頂“的,可能真的有高人,但我更相信這是概率事件。每天交易的人那么多,總會有人賣在最高點,買在最低點。

想起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A股上證指數從6124到5178,用時8年。上證什么時候再上4000點,這個可能無法預測,盡管知道一定會有那一天。

三、兩個山峰之間,需要先下再上

站在大雁頂拍的七娘山

站在七娘山頂時,我能看到大雁頂,感覺并不遠,且看到較近的那個山頭,我以為就是三角山,后來才知道不是,三角山在那座山的后面。

站在大雁山頂看七娘山,比在對面看過來,要遠的多,而且能夠更清晰地感受三角山與七娘山的距離。大雁山海拔796米,比七娘山少70米,但就是70米,我走了四個小時,經歷了N個上坡下坡。連接兩個山峰之間有很多個山頭,我們需要先下再上,而不會平行直走。

股票的上漲或下跌,不就是這樣嗎?上漲的股票,也是有下跌,也是有不少綠K。下跌的股票,也不會一綠到底,哪怕是2015年的股災,斷崖式下跌了,千股跌停了,也是有反彈,有紅K。

從七娘山到大雁山,需要走那么久。5178跌下來,現在漲到3000+,我們可以期望牛市很快再來一波嗎?

上證指數,從5178到2638

四、易受身邊人的影響

到50多公里外的地方去爬山,爬之前要先坐兩三個小時的公交,家人罵我神經病。

身邊的朋友、同事,有不少愛鍛煉的,但說到參加磨房百公里,一般不敢嘗試,或一開始就抱著走個前半節。周末說到爬山,梧桐山是太高了,小梧桐山或蓮花山比較適合。于是,我覺得自己好厲害,梧桐山說爬就爬,第二天還可以去梅林水庫徒步。于是,我以為大家都不愛接觸大自然,莫名產生一點小自豪感。

去年參加磨房時,在深圳灣有5+萬人,敢于嘗試的人不少啊。等走到4簽大梅沙了,人還是那么多。當自己膝蓋痛的快要放棄了,身邊看上同齡的、比我小的,比我年長的,繼續如風般的前行 。

四月連著爬梧桐山、七娘山,到了登山道,人非常多啊,而且個個精神飽滿、斗志盎然,有不到10歲的小朋友,有60+的老人,中間的各年齡段的人也都有。有時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可看看那些中年人、老年人,感到羞愧啊。爬個山有哪好小驕傲的?

說到神經病,路上遇到 的驢友,他們不也神經病,放假沒事做,跑來深山野林里找虐。可是,登上高峰時的豪邁感,有誰知?沐浴陽光、親近自然、感受山風的美好,有誰知?當神經病在一起時,誰也不會覺得自己是神經病了,不是嗎?

當我們置身自己的小圈子時,容易被周邊的人和事迷惑。

當感覺自己是不是不合群時,可能是因為沒有找到組織。當覺得自己小有成就時,可能是因為沒有遇到高手。

股票投資,普通股民很關心別人是怎么看待市場的,看空還是看多。遇到專家或高手,總想對方給自己診斷持倉的股票或擬買入的股票。當股票投資總是不賺錢時,覺得自己離穩定贏利只差了一個高手加持,只要找到這個人,聽從他,股市就成了提款機。

其實,問再多的人,相對于整個市場的參與者,都只是極少的一部分。但股民往往就被這極少的一部分人左右了。今天買了銀行股,過幾天聽到一個股評專家看空銀行股或看到雪球網上一個大V的文章,于是不敢持有,賣出。明天聽到有人推薦消費股,趕緊買入幾手,擔心”手慢無“。

對于個別偏遠地區,人們認為買股票是不務正業,是投機。如果家人親朋都持這種觀念,有股票投資理財觀的人是不是壓力很大,是不是很可能動搖。賺錢,被會認為那是不正當的錢。虧錢,更是引來一頓批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對于股票期貨的愛好者,推薦青澤《澄明之鏡》一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