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不講就出局)

時常聽人說:越長大感到越孤單,似乎每個成年人都披著一套防衛的鎧甲。而且這套鎧甲還是無形的,更像是把心鎖,把自己困在其中,不愿讓別人觸碰到真實的自己。

世界是討厭重復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用盡一生時間,來完成一部原創:自己。

一開始,我們都很弱小的,需要完全的依賴親人的呵護才能成長;

慢慢長大些,我們可以獨立自主生活了,可以獨自去做一些的事情了;

再后來,我們發現世界很大,自己一個人很渺小,我們需要相互依靠,通過協作才有可能去完成一些大的事情。

成熟的人,都會珍視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努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過一生。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舉兩個例子:

比如,很多人會把 真實的需求 和 無盡的欲望,混淆起來。真實的需求,好像你有內急,解決了 便倍感舒暢;而無盡的欲望,更像你被一只惡狗追趕,它步步逼近,狂吠不已。

再比如,“知易行難” 與 “知難行易” 作為一個辯題爭論不休,一定程度上 持兩種觀點的人,存在語言上的誤解。認同知易行難的人 常把 “知” 看作 “知道,了解”;而認同知難行易的人常把 “知” 等同為 “篤信”,認為人有執行力。

我自己成長道路的一個重要障礙是:表現欲強。有時候我會去幻想著有觀眾在注視著自己,因此刻意去塑造,自己想象出來的自我形象。這種想法,能給我帶來一定的動力。然而這種動力,不夠持久,很多次,做一些事情,一小段時間過后熱度消退下去,自己感到挫敗。

我看了《生活的藝術家》這本書,作者是李小龍,他講自己也經過很長時間才克服了類似的表現心理。他最終跳出了這種心理表征,選擇把精力投注在“拓寬和發展自身潛能”上,對自己完全的誠實。

去年我開始關注李笑來老師的文章,他有一句話:“我應該對自己的未來自信,而不是對自己的現狀自信。”

活在未來,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那些總是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的哲學,在我們正做一件事的時候,是完全適用的。忘我的專注會更高效,產出好的結果,他人滿意,自己也滿心歡喜。不過,我們應該同時清醒的意識到:未來還未到來,充滿了不確定性,那正是我們活著的希望所在。

蔣勛老師是我最崇敬的文化人,他說:“美,是回來做自己。”

我想,當我們成長到,有了足夠的自信,便不去和別人做盲目比較了。

讓我們我們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去滿足自己真實的需求,限制自己無窮盡的欲望,關注成長,活在未來,在未來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未來結伴同行,共同走過一段漸行、漸悟、漸醒的旅程,去發現自己生命的精彩。

——都忠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