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題記
“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在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刻起,就不斷的被寄予著期望:你被人期望著可以爬、可以走、可以跑、可以跳,你被人期望著識更多字、讀更多書、取得更優異的成績,你被人期望著有更多的優勢足以躋身上流社會成為一名佼佼者……那么,你是否想過,這些是你所期望的嗎?
小說一開始就寫道:“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如同加繆的《局外人》中“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單刀直入,簡潔有力。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一個小鎮,白人瑪麗琳與華人詹姆斯·李組建了一個不被祝福的家庭。大兒子內斯與小女兒漢娜繼承了華人父親的所有特征,唯獨二女兒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在那個到處充斥著性別和種族歧視的年代,這樣的家庭注定暗流涌動、時時刻刻都可能爆發矛盾危機。
母親瑪麗琳渴望與眾不同,她是女性的時代先鋒,她似矯健的羚羊誓要沖破橫亙在世俗面前那堵男權主義的墻。她敢于沖破常規提出改上家政課為手工課的申請,她為了自己成為醫生的夢想選擇全是男生的專業,她無視男同學在自己的燒杯中撒尿的惡作劇在輕蔑的嘲諷中完美地完成自己的實驗,直到遇到那個她認為與眾不同的東方男人,所有的夢想都化為泡影。雖然婚后曾經為了繼續自己的夢想離家出走,但她終究躲不過家庭的羈絆。她寄希望于把自己夢想延續在女兒莉迪亞的身上,殊不知她正一步步地將自己的女兒推向深淵……
父親詹姆斯始終堅守著“要讓別人喜歡你,要多交朋友。即使笑不出來,為了融入圈子也要笑”的人生信條。他從小就背負著自年幼時期就根深蒂固的自卑:為了躲避同學異樣的眼光,他不與同在學校工作的父母講話,他做著“大家都在做的事”,他特意攻讀美國文化課題,他循規蹈矩地在職場營造教授的形象,他認為婚后讓妻子工作會被別人認為無能,他甚至把“融入圈子”的思想不斷灌輸在自己的三個孩子腦中……
大兒子內斯被父母寄予“上哈佛”的重望卻不被父母重視,母親離家出走后迷戀上太空科學卻不被父親認可,他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與疼愛卻常常忽視最愛他的人。小女兒漢娜從出生后就是個被遺忘的存在,她的搖籃被搬進棄置的閣樓臥室,有時晚餐的桌子上會少一個屬于她的盤子。她從安靜的嬰兒成長為善于察言觀色的小孩:她喜歡躲在角落和柜子里,還有沙發后面、桌布底下,退出家人的視野和腦海,從而確保家中的領土劃分不會出現絲毫的變動。然而,她在姐姐莉迪亞失蹤的日子里滿心盤算著如果姐姐不回來他就可以住在姐姐的大房間并且享受姐姐所擁有的一切優越待遇,這不過是因為家人對她的冷漠和無視。
二女兒莉迪亞是兄妹三人中與眾不同的一個,也被父母寄予了最多的期望和關注——“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盡管她不愿意成為這個中心——每天都擔負著團結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為了挽留母親,為了取悅父親,她讀不愛讀的書,學不愛學的學科,結交不到朋友,得不到愛情,永遠生活在害怕失去的恐懼中,每天都如履薄冰。“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她對妹妹這樣說,因為害怕妹妹感受同樣的噩夢。她緊緊抓著內斯的手,就像當時緊緊抓著內斯將她推入湖中卻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那樣,她不停的說著“別松手”。內斯就要去哈佛享受自由了,唯一懂她安慰她的人就要離她而去了——無疑,這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這本書里,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擔負著不同程度的期望。他們被壓到無法呼吸,卻沒有人愿意開口拒絕,他們陷于泥沼中無法抽身,那些殷切的期望使他們互相拉拽著彼此幾近溺亡。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卻不清楚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他們小心翼翼地或者任性無賴地索取愛、給予自以為是的愛,每個人呈現出鬼魅般的病態。死了的人已經明白并得到解脫,而活著的人花了很長時間才想通,那些我沒能告訴你的,那些你誤會了我的,因為不想讓你失望,為了讓你開心,為了明天你依然愿意陪伴,我選擇承擔那些不屬于我的負擔,在我決定卸下這一切的時候,我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體諒,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有各自的修行,那些你想得而得不到的對我來說其實無關緊要,我關心在意的僅僅是明天你能否繼續在我身邊陪我成長跟我聊天全心全意關注我愛護我,哪怕我不能成為你的驕傲,也依然能擁有你對我無條件的愛和承諾。
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同樣充滿絕望與無力之感,他曾說:“我筆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與未知的局限內,風風火火地想要做到更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終都無可避免地失敗,因為他們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樣子。”本書的中的人物仿佛收到耶茨的召喚,在經歷了一番徹底的絕望與痛苦后都開始慢慢找回了自己最初的模樣,給人們以重生的希望。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樣,當你跌跌撞撞地走在人生道路上,當你聽到無數來自別人的期望,無論何時何地,記得停下來想一想: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愿我們都能找回自己最初的模樣。
? ? ? ? ? ? ? ? ? ? ? ? ? ? ? ? ? ? ? ? 人文與傳播學院霍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