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小時候就發現,我們那的人家房前屋后必定會種幾棵桃樹,陽春三月的時候,桃花燦爛地綻放,愛美的小女生放學后便會摘一朵別在頭上,感覺自己和這個春天一起綻放。到了五六月份,甜甜的桃子便可以吃了,樂壞了小朋友,也給農忙的大人們帶去方便與甘甜。
? ? ? ? 后來念書的過程中,學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突然覺得著開滿桃花的地方簡直就是人間仙境,風景如畫、豐衣足食、怡然自得、民風淳樸,這一切總是讓我念念不忘。然而一千多年的時光流逝中,再也沒有人能夠有幸一見,這隱秘的桃花源變成了中國人心目中的“樂土”,寄托著一個農耕民族精神深處的田園夢想。
? ? ? ? 這也讓我想起了唐寅,他覺得桃花是隱士的代名詞,號“桃花庵主”,房子名為“桃花別業”,也留下了經典詩作《桃花庵歌》:“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開花落年復年。。。。。。”讀來頓覺桃花仙人逍遙自在,在桃花與美酒間年復一年地享受著世外桃源的美好。
? ? ? ? 再后來,看了金庸著名作品《神雕英雄傳》,“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聲按玉簫” ? 便是桃花島主黃藥師的最好寫照。桃花島上,飛花落影間,如夢如幻,也開始了一段段恩怨情仇的故事,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武俠迷們的癡愛。
? ? ? ? 從古至今,桃花總是讓人對它情有獨鐘,文人墨客們也不惜筆墨書畫著它們的美好。
? ? ? ? 早在先秦,桃花就是用來比擬年輕美貌的女子。《詩經·國風·周南·桃夭》中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把將出嫁的女子比作盛開的桃花,兩頰緋紅,人面桃花,和和美美成個家。自此以后,用桃花來形容美人的詩詞也層出不窮,最經典的莫過于唐朝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此去經年,桃花依舊,美人不在,傷感滿懷。
? ? ? ?桃,原產于中國,主要作為水果,當作為傳統的園林花木時,其多為桃的變種山桃或者碧桃。公元前第二世紀后,桃樹由“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再從波斯傳向世界,而日本從中國引種栽培更晚。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魏風》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淆”。《禮記》中記載桃在當時被列為祭祀神仙的五果之一(桃、李、梅、杏、棗)。
? ? ? ? 桃花,即桃樹盛開的花朵,屬于薔薇科植物。這樣說來,它居然和薔薇是親戚呀,芣苡又長知識了。“爭開不待葉,密綴欲無條”的桃花,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選擇了靠實力。
? ? ? ? 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桃花的美容價值,有“令人好顏色”、“桃花三株,空腹飲用,細腰身”、“采新鮮桃花,浸酒,每日喝一些,可使容顏紅潤,艷美如桃花”的功效。古人認為桃花的最佳采摘期為農歷的三月初三,做成桃花粥、桃花酒、桃花茶、桃花丸,在時光里慢慢醞釀著一切美的東西。
? ? ? ? 桃花的花語為:愛情的俘虜。如果你還單身,那不妨在陽春三月、桃花吐妍之時,去賞一賞這粉紅的愛情之花,說不定轉角便可遇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