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啊

01

考完試后我跑去影院看了許愿已久的《狗十三》。

豆瓣評分8.3,是最近幾年口碑最好的青春片。

曾執導《烈日灼心》、《李米的猜想》等影片的曹保平第一次嘗試這種題材,這部2013年就拍攝完成的電影在五年之后終于和觀眾見面。

電影的主線特別簡單,故事圍繞著一個十三歲女孩和兩只叫做“愛因斯坦”的狗。在丟狗和尋狗的過程中,上演了中國傳統家庭里的眾生百相。

電影里的大人們真實得可怕。

在油膩飯局上逼著女兒敬酒的父親;表面和善但一牽扯利益就會露出本性的繼母;潛意識里偏袒著男孩的爺爺奶奶;戴著純金手表吹著國際牛皮的暴發戶領導;面無改色打死蝙蝠扔出窗外的英語老師。

每個人都能在影片里找到自己青春時期的記憶。

第一只愛因斯坦走丟之后,李玩憤怒于大人們的冷漠,她哭鬧著去找狗,卻遭到一家人的不理解。后來大人們找來另一只狗,告訴李玩這就是愛因斯坦。在這場指鹿為馬的鬧劇里,李玩初次體會到成人世界的復雜。

大人們都太忙了,沒人有空去關注一個十三歲女孩內心的波瀾壯闊。


圖片發自簡書App

02

長大后,你就明白了。

我很慶幸這部電影拖了整整五年才上映,如果五年前的自己看到這部電影,也許只能看到李玩的委屈,卻看不懂片中父親的心酸。

有人評價影片中父親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先打一巴掌再給一顆糖。但我卻不這么認為。

如果要問這個傳統中國家庭里誰最在意李玩,不是所謂寵溺的爺爺奶奶,更不是虛情假意送禮物的繼母,而是那個父親。

對,就是那個一怒之下打了女兒之后又心疼得眼眶發紅的父親。李玩被打后躲進浴室大哭的那段時間里,我相信他的心里一定更加煎熬。

在李玩出來之后,他讓女兒坐在他的腿上,愧疚地給她道歉:

“你生氣,爸心里面跟著難受,打在你身上,爸咋能不疼呢。等你長大,你就明白了。”

這兩場戲,一動一靜,是整部電影的小高潮。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李玩開始長大了。

她終于變成了大人們喜歡的樣子。不再任性吵鬧,喝掉自己討厭的牛奶,學會違心的假笑,試著去理解父親,接受突然出現的弟弟,承認第二只狗就是“愛因斯坦”。

圖片發自簡書App

03

"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二字”

電影里有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當李玩問起爸爸關于媽媽的往事時,父親突然在車上奔潰大哭,然后下意識掩住李玩的眼睛,一向不茍言笑的他不想讓女兒看到自己也有脆弱的一面。

車載音響里放著《再回首》,這個中年男人大概快要忘了,自己也曾是少年.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獨斷專行,他也不是對女兒沒有愧疚,只不過他也是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才成長起來,幾代人之間的影響,往往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電影里的父親泣不成聲:“你爸,不是一個好爸爸。”

導演曾這樣評價:“這是在中國的社會形態下面,一個兩頭不討好的,比較艱難的父親角色。”

在職場上,他得陪著笑臉奉承上級,在酒局上礙于領導的面子,遲遲不能履行陪女兒看展覽的承諾;在家庭里,他得照顧年邁的父母,擔起一家重任,在兩個孩子和兩任妻子間努力找到平衡。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為什么許多中年男性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要在車里坐好久?

其中一個回答是: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就要面對柴米油鹽,你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而在車上的這點間隙里,你就只是你。

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二字。

圖片發自簡書App

04

“以后這樣的事,還多著呢。”

影片里的堂堂姐,雖然比李玩大不了幾歲,但她早早就明白了成人世界的運行法則。

她就是那種典型的大人們眼中懂事聽話的孩子,知道看大人們的眼色說話行事,明白怎么做才能討大人們開心。

不過李堂再怎么早慧,畢竟也只是個孩子。在昭昭的生日宴上,只有她發現了李玩的異樣。

電影的處理非常微妙,進酒店時隔開的旋轉門預示著家庭重心的偏移。

李玩并沒有排斥這個突然出現的弟弟,她努力地讓自己接受,學著大人的模樣做出一副很開心的樣子,只是笑著笑著,突然意識到在熱鬧的人群中自己正在被邊緣化。

兩個女孩的手輕輕握在一起,她們心里明白:以后這樣的事,還多著呢。

有人說,堂堂只是比李玩更早地識破了大人的謊言和伎倆而已。

hypocritical---她們逐漸理解了這個詞的含義。

大人們習慣了帶著偽善的面具,有著一套權衡利弊的行為準則,善于察言觀色,說話做事處處圓滑。

在他們眼中,聽話和服從,就意味著乖巧和懂事;世故和麻木,就意味著長大和成熟。

當個“好孩子”的代價,可真的是太大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05

我們終于要變成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

后來,李玩在街上看到那只丟了的愛因斯坦,她說“我好怕它會認出我然后撲過來,幸好沒有。”

愛因斯坦當然認不出來。如今的李玩,已經不是那個丟了只狗就哭天喊地的小女孩了,她已經成功地被馴服,只有在錯過之后,才敢一個人蹲在貼著尋狗啟示的樹旁壓抑著哭出來。

也許這就是真正的長大吧,連哭泣都不敢發出聲音來。

我以為電影就這樣結束了,但導演并沒有滿足于此。

影片的最后,鏡頭切到了弟弟練習滑冰的場景。

原來昭昭也不喜歡喝牛奶,也會把統一發的牛奶偷偷吐出來,他在一次次摔倒之后哀求教練:“求你扶我一下吧,我不會”,接著又一次次的哭著自己站起來。

昭昭預示著一個輪回,每個小孩都要經歷一遍成長的過程。

李玩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如同熒幕前的所有人。

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這么長大的嗎?一次次求饒,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妥協,最后磨平所有的棱角,臣服于成人世界的規則,換來一句“聽話懂事”的贊揚。

與電影相比,現實也許更加殘酷。

李玩還是幸運的,至少她是在父親面前挑釁地吹啤酒瓶之后才會挨打,而在更多的中國家庭里,孩子可能連摔門摔碗的機會都沒有,挨打后把臉埋進被子里哭一場,第二天早上醒來的,便是另外一個自己。

所以,去看看這場電影吧。

看看我們這一路上,到底是怎么變成現在這般模樣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737年,日本畫家佐脇嵩之創作了一幅《百怪圖卷》,描繪了日本歷史上近百名最臭名昭著的妖怪。我們選取了其中10位有...
    二次元閱讀 755評論 2 8
  • 閑暇時光,聽了一本書 《幸福的婚姻》 雖然我還未婚,是名還未畢業的大學生,但聽完也讓我感到受用。還有種想結婚的念頭...
    筱筱筱華閱讀 286評論 0 1
  • 電影的主題是一個叛逆少年時光穿梭到父親年輕時,與父親共同經歷烏托邦式的故事,父親成立的團體屬于理想型,希望在物質化...
    龔梁德閱讀 22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