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4年,孔子結束了長達14年的流亡生活,結束了所謂的周游列國,回到魯國。當時魯國的國君就是魯哀公,可以由此斷定,《中庸》所記載的關于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發生在孔子結束周游列國之后,這么多年政治生涯的廣泛閱歷和顛沛流離,極大地開闊和豐富了孔子的政治理念,也才有了超越于《論語》之上的更加高超和通透的政治思維。
可以說,此時的孔子,政治目光已經不再局限于魯國,而是把自己放在整個周王朝的架構中審視歷史,審視天下政局。
《中庸》第二十章第五段落,孔子對前述治理天下的九個原則進行高度梳理概括,治理國家必須遵循九個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有所準備,主觀意志向最好的方向去努力,但也必須考慮到各種客觀因素和現實矛盾,做最壞的打算。只有從好與壞兩個極端,兩種結果通盤考量,在制定決策時才能確保客觀。
預,事先,提前,在事情還未發生之時,在指令還未行動之前,做好計劃。精神與物質上有準備,就能隨時處理突發情況,把各種可能因素考慮在內,這樣做事情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開口說話之前,打個腹稿,在心里想清楚,面對的是誰,想表達什么意圖,用什么方式表達會取得最好效果,遇到對方質疑反問該如何應對,這樣,在與人談話時就不會像小孩子剛學走路一樣跌跌撞撞,磕磕絆絆。能夠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是一種社會能力。
做事情之前,考慮清楚,想達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方式達到目的,遇到困難和阻礙該如何解決,需要調動哪些資源,需要協調哪些關系,有沒有應急預案,把事先功課做足做好了,一旦遇到障礙就不會困頓,不會手忙腳亂束手無策。
行動之前,有計劃有目標,有方法有措施,堅定必勝的信念,堅定路線是正確的,無論最終出現任何結果,都不會愧疚,不會后悔。人生沒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風順的,也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按照人的主觀意志發展的,這里的不疚和孟子的“盡心”思想有類似之處,只要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哪怕最終事情不成,那是老天爺的安排,作為人,絕不后悔。
走路之前,選準方向,定好目標,世上沒有窮盡的道路,道路不通,可能是我們需要調整方向,該拐彎了。